新华网 正文
以“祁连山之痛”为鉴,以环保问责为剑
2017-07-22 09:13:38 来源: 新京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触发了“最高规格”环保监督的祁连山事件,反映的不只是当地环境生态破坏问题,也是当地政治生态遭破坏。接下来,期待“祁连山”事件中的问责被奉为样本。

  7月20日,中办、国办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通报对外公布。通报措辞严厉,包括3名副省级官员在内,甘肃诸多官员被问责。对于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上个月,甘肃省主要领导已表态“要深入反思检讨,汲取深刻教训,知错就改、知耻奋进”。

  高层连续批示、央视新闻联播曝光、政治局常委会讨论,中办、国办通报中“不作为、乱作为,监管层层失守”等“狠话”频现……在中国环境法制史上,对一个地方的生态保护问题,进行如此高规格、大阵仗的监督,可以说前所未见。

  剖析“祁连山环境破坏”这一样本,可以发现,如此大阵仗的监督丝毫没有“用力过度”。实际上,“祁连山之痛”不光是生态破坏严重的问题,背后是当地政治生态的破坏。

  想当初,面对中央督察组点名批评,面对高层屡屡批示,祁连山当地政府搞变通、打折扣,避重就轻,顶风推进违规项目;甚至甘肃多个省级部门,也千方百计为破坏生态行为“保驾护航”。

  比如,该省国土资源厅、省发改委、省安全监管局、省林业厅等多个省级部门,在祁连山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界后,仍为违法项目“开绿灯”;省环保厅不仅不履行监督之责,反而帮助这些违法项目“补票上车”;省政府法制办更直接在立法层面为破坏生态行为“放水”,在修正《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过程中,明知相关规定不符合中央要求和国家法律,却让该条例一路绿灯予以通过。

  从县市级到省一级,所有相关部门都成了违法项目的推手,成为祁连山生态破坏的帮凶,这样的情形怎么不令人惊心触目?也难怪中央会施以“雷霆重击”。

  而将此凌厉问责跟当地生态环境现实结合看,这记敲打也来得很是时候:甘肃本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生态极其脆弱的省份。但在这样的敏感区域,有些地方的生态破坏却很严重。此前,2010年舟曲泥石流惨祸,就暴露出甘肃生态环境“猛于虎”——舟曲县曾以山清水秀而闻名,有“陇上小江南”之称,但持续几十多年的破坏性开放,从不合理开矿、炸石、筑路、到修建水电工程等,让舟曲成为中国著名的地质灾害多发区。

  殷鉴不远,“祁连山”却千疮百孔,从中不难看出甘肃当地很多官员对于生态保护的集体性漠视。这次问责之后,伤痕累累的祁连山能否迎来转机?期待答案是肯定的。

  不光是甘肃,之前,中央环保督察组在督察各地时都曾发现过类似的问题。一些地方对于督察暴露的问题阳奉阴违,屡教不改,地方官员思想麻痹,盲目乐观;一些部门公开充当违法项目的“保护伞”……对于这些环境破坏积重难返、违法问题屡教不改的地区,不能再用点名、约谈、责令整改的传统监督思路去治理,拿出动真格的态度,才是“正确打开方式”。

  地方政府不能对环境污染破坏“硬碰硬”,那中央政府就得对地方政府来一次“硬碰硬”。

  今后,希望从中央到地方,都能以“祁连山”事件问责为样本,对保护环境违法的地方政府曝光并公开谴责,拿下一批责任官员的官帽,甚至启动刑事手段,追查背后的渎职腐败。可以想见,压实了环保问责的分量,那某些地方政府就算再想包庇环境违法,恐怕真得掂量掂量了。■ 社论

+1
【纠错】 责任编辑: 马若虎
相关新闻
  • 拘留环境违法者有标本意义
    不管是什么单位,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违反相关法律法规造成大气污染,就应该对其实行零容忍,毫不含糊地依法处罚。
    2017-03-17 09:12:16
  • 直面难题,让环境治理更有成效
    环境保护涉及千家万户,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既是受害者,又是享有者,既是污染者,也是保护者,普通公民有责任履行参与权、监督权。各种力量凝聚一起,让法律硬起来,让监管措施严起来,让效果释放出来,我们的环境质量就能更有保证。
    2017-03-10 08:19:26
  • 推动地方党委政府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2017-02-21 09:07:41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成都二环高架穿“绿衣”
    成都二环高架穿“绿衣”
    重庆60米深地铁站成“网红”
    重庆60米深地铁站成“网红”
    江西永修:再现水上公路
    江西永修:再现水上公路
    我国最高速悬挂式单轨列车下线
    我国最高速悬挂式单轨列车下线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4851121361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