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名头不只是旅游招牌,更意味着愈发厚重的保护责任,千万不能用“入遗”后的过度开发“毁遗”。
继前两天的可可西里后,波兰当地时间8日下午,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福建鼓浪屿也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数量由此达到52个,也成为世界第一大“世界遗产国”。
世界遗产数量在世界“登顶”,这消息无疑振奋人心:“入遗”本身既是某种确认,也是认可。像可可西里和鼓浪屿,都是极具标志性之地。它们一起“入遗”,并非偶然。
拿可可西里来说,它申遗成功,就离不开背后大量生态保护工作的支撑:很多人最开始了解可可西里,都来自电影《可可西里》。电影中,藏羚羊盗猎者的疯狂和残忍让人惊愕。可可西里虽然是指“美丽的少女”,但曾是充满盗猎杀戮的“地狱”。1994年时任玉树干部的索南达杰,就为抓捕盗猎者牺牲,这也是我国首位献身生态保护的政府官员。
也正是政府、民间巡山队员们的守护,可可西里才8年未发生藏羚羊盗猎案,藏羚羊才得以从濒危物种中剔除。它能“入遗”,不啻为对这些生态保护工作的认可。
而今申遗负责人和青海省政府部门都表示,申遗成功后,将从更高层面保护这片净土。这可谓清醒认知:可可西里身处世界屋脊之上,有着绝世风景,青藏铁路通车后,大量外来者给其高原生态带来了压力;“入遗”后它更要扛住压力,回归“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的申遗初心,对得起以往的守护努力。
不只是可可西里,这份初心,也该被其他景区景点特别是“入遗”项目铭记。
如今,中国“世遗”项目总数虽不少,但跟部分国家比,有些项目“入遗”后并未得到足够有效保护,民众参与度也不高。有些地方申遗前生态保护下了大力气,但之后却只注重将“世界遗产”视作旅游开发IP,不重保护。
文化遗产遭破坏现象,不单是“入遗”项目。作家冯骥才就对此痛心疾首,“文化遗产的生命只有一次”,呼吁把“申遗”改为“审遗”,对已确定的非遗进行审查,以此提醒地方政府对文化遗产要认真负责。
这不乏前车之鉴:1998年,世界遗产张家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亮黄牌,最终为保住世遗招牌,张家界花费10个亿将景区内近34万平方米建筑物全部拆除。吃黄牌的不止张家界,近二十年来,国内多个世界遗产地都遭到点名和警告,庐山、丽江古城、云南三江并流……
曾经的世遗中心主任班德兰曾说道:“我们把一处遗产纳入名录,并不是为了开发一座公园,而是为了保护,每个国家都应履行自己的责任。”“世遗”名头不只是旅游招牌,还意味着更厚重的保护责任。忘记这点,意味着申遗走向了其应有之义的反面。
申遗的根本目的是“护遗”,可可西里们的申遗和“入遗”,本是抵御破坏的努力。它应唤醒更广泛的生态敬畏意识,而不是唤起“竭泽而渔”的开发欲。
因此,在我国世界遗产有望“登顶”的时间点上,有必要不断重申“申遗是为更好地保护”的常识,并通过与政绩正向挂钩的方式,推动“入遗”项目保护传承日趋渐全,让可可西里、鼓浪屿们永保“净土”“胜地”的底色。
-
申遗就是一场争夺战
其他国家在争分夺秒抢注时,我们要做的是充分利用现有规则,提高申遗成功率,缩短排队项目等待时间,绝不能将本应到手的益处拱手让人。2017-03-24 07:58:51
-
新华时评:申遗非终点 传承为根本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国人熟悉的“二十四节气”日前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申遗成功不是最终目的,让“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才是根本。2016-12-02 00:33:14
-
文物保护当少些“遗砖之憾”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文物保护不只是为人类留下怀旧的念想。让收藏在宫阙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前提是敬畏,基础是保护。早一点依法保护、多一些细致作为,明天的文物起码会少些“遗砖之憾”吧。2016-11-16 16:58:51
-
这些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你知道吗?
2017-07-08 15:44:16
-
中学外地招生“掐尖”,是否应该受到限制?
2017-07-08 15:27:25
-
一图看懂可可西里成功申遗
2017-07-08 15:26:18
-
为什么你比别人容易热?有可能是肉吃多了
2017-07-08 15:26:18
-
盘点央视主播幕后"好声音"
2017-07-08 15: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