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产业链升值,让更多枣农分享增值收益,让好枣卖上好价钱
前几天在西部地区红枣之乡走访,公路边随处可见的一堆堆烂枣让人揪心。当地人解释,去年大枣产量不低,但雨水大,裂果多,行情跌了一半还没人收。红枣滞销,枣农着急,眼巴巴看着辛苦一年的收成烂在地里。
同样种红枣,中部地区一个枣乡的枣农不愁卖。这些年,县里引进一大批深加工企业,一颗大枣,可当鲜枣卖,也可制成枣饮、枣茶、酵素等200多个系列产品,增值几倍、十几倍。有订单有保障,枣农告别“摆地摊卖大枣”的阶段。
论资源,西部枣乡并不差。充足的光照,独特的沙质土壤,是世界公认的“水果优生区域”。然而农业优势没有转化成市场优势,短板就在产业化上。当地干部分析,农业企业少,龙头更少;初级加工多,深加工产品少;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大多农产品“原字号”上市,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市场意识不强,转型发展不快,近年来“枣贱伤农”频繁上演。
西部枣乡的困境,正是传统农业面临的难题。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慢,今后农业怎么干,方式怎么转?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出答案: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要在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上下功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农业的全环节升级、全产业链升值。
农业转型,要先转观念。资源是优势,可躺在资源上“睡觉”就成了包袱。西部一位枣农坦言,10多年前,这里的大枣根本不愁卖。可如今,其他地方红枣发展很快,关键是人家从品种改良到田间管理,新技术一个接一个。相比之下,当地枣农还是老办法,一旦遇上自然灾害,减产、病害难以避免,常常卖不上价。
农业转型,也要机制保障。西部枣乡的农业资源,吸引了不少企业的目光,但考察之后,愿意扎根的却不多。有人担心,政府的手伸得太长,刚有合作意向,政府就流露出“拉郎配”的苗头。有人担心,政策不稳,说好的税收、用地等优惠政策,过几年会不会变卦?还有人担心,当地交通不发达,流通成本高企,企业经营负担重。
补齐农业产业化短板,必须冲破思想藩篱,下大力气打破体制机制瓶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场全方位变革,首先要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让企业健康成长,而不能拔苗助长,政府须缩回乱伸的手。企业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同样是卖枣,河南“好想你”用果丹皮工艺加工成“中国口香糖”,将三粒枣一小袋分装,打出“一日三枣,青春永葆”的健康理念,实现产品增值。
扶持农业产业化,不仅要输血,更要增强“造血”功能。政府权力瘦身,服务要健身,多倾听企业诉求,畅通流通渠道,为农产品加工开辟“绿色通道”,推进产加销一体化。降低金融门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多措并举,才能实现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
扶持农业产业化,不能忽视农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农产品生产绝大多数还是靠普通农户。要完善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更多枣农们分享增值收益,让好枣卖上好价!(赵永平)
-
期待农业新业态异军突起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近日发布,继续锁定“三农”工作。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一个非常大的突破就是,提出将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个新业态主要是指开拓农业农村的多功能性。2017-02-13 08:49:11
-
农业供给侧改革凸显中国重视“三农”
回顾近7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2011年至2013年的主题分别是水利、农业科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4年2016年连续三年将“农业现代化”写入文件名。2017-02-13 07:42:28
-
新华网评: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
面对农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不合理的现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已成为时不我待的大势所趋。2017-02-07 17:21:33
-
摄影征集丨快门定格下的“东方之珠”带你“寻觅香港印象”
2017-06-23 17:50:08
-
毕业典礼:在仪式感中获取力量
2017-06-23 13:40:50
-
暴雨天气必备!安全出行指南请收好
2017-06-23 13:40:50
-
屡禁为何不止?“百变神医”霸屏卖药
2017-06-23 10:22:24
-
中国食品辟谣联盟解读“反式脂肪酸”的8个真相
2017-06-23 13: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