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护航神舟十二号平安回家的“哈工大力量”
2021-09-18 09:55:18 来源: 黑龙江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图集

神舟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货运飞船组合体交会对接模拟图。(图片由哈工大提供

  17日13时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航天员顺利返回地球。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背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多项技术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是我国目前研制的最大航天器。哈工大航天学院庞宝君教授团队开发的空间碎片撞击在轨感知技术在天和核心舱得到成功应用,该技术可在舱体遭到空间碎片撞击时,为航天员和地面控制人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保护航天员安全。该研究团队历时7年,进行了百余次小尺寸试件及近两百次大尺寸舱壁结构件超高速撞击试验,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

  空间机械臂是空间站的关键设备。哈工大航天学院齐乃明教授团队研制的多维、高保真零重力装调及试验的系列装备,圆满完成了核心舱机械臂总体装配和各阶段的地面测试。该团队从2007年开始参与研制,历时10余年,首创的气浮式零重力装配及试验技术,为大型空间机械臂的研制和地面试验作出了重要贡献。

  空间交会对接是实现空间飞行器间在轨的机械连接、建立航天器联合飞行的组合体和安全分离的系统。从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首次空间对接任务开始,到此次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始终有来自哈工大科研团队的技术支持。哈工大材料学院王浪平教授团队研制的离子注入与沉积工业化装备,为空间对接机构上50余个核心零件的表面强化提供了设备条件,保障飞船与目标飞行器的可靠对接。

  哈工大机电学院赵杰教授团队研制的空间对接机构地面测试系列装备,在对接机构样机研制、定型考核、发射前校验等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团队首创对接过程瞬时动能等效的集约化模拟试验装置,解决了大质量飞行器对接过程全尺寸、高逼真模拟的工程化难题。

  哈工大化工与化学学院黄玉东教授团队完成了神舟系列飞船12号逃逸系统发动机喷管扩散段关键技术的研制任务。该团队发明了酚醛树脂与增强体复合过程中的界面浸渍强化新工艺及其新装备,极大地提升了发动机喷管的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

航天员佩戴舱外服反光镜出舱。(图片由哈工大提供)

  今年7月4日,在我国空间站阶段首次出舱活动中,航天员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完成了约7小时的舱外活动任务,哈工大材料学院金属复合材料与工程研究所武高辉教授等团队的技术成果为此作出了积极贡献。

  反光镜是舱外航天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武高辉教授团队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学级铝基碳化硅复合材料技术,突破了传统反光镜径厚比的极限,创造了1:25的超薄纪录。

  舱外航天服的氧气输送管路是航天员的“生命线”。哈工大材料学院流体高压成形技术研究所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一院组成合作团队,采用发明的双调热介质成形技术,保障了航天员长期出舱活动期间的生命安全。

  航天员在天和核心舱做健康监测所使用的超声设备,哈工大航天学院沈毅教授团队参与了设计与研制。在研制过程中,团队特别将航天器低功耗与可靠性设计方面的经验应用于该产品中,并在高湿、高盐、高海拔等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设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多项关键技术突破。

  伺服机构蓄压器壳体作为长七系列火箭伺服控制系统的关键部件,直接关系飞行控制精度的可靠性;五通件是火箭液氧增压输送系统中的核心关键件,直接关系四台并联工作发动机的可靠性。哈工大和航天一院合作攻关,研制的火箭伺服系统耐磨动密封涂层轻量化蓄压器壳体和整体五通件两项技术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2016年长征七号火箭成功首飞以来,哈工大材料学院周玉院士创新群体王亚明教授课题组研发的耐磨动密封陶瓷涂层技术,成功实现伺服机构蓄压器壳体耐磨动密封涂层高质量稳定制备;苑世剑教授团队研发的流体压力成形技术,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整体结构五通件并实现高质量稳定生产。两项成果均成功用于长七遥一、遥二火箭,以及长七甲遥一、遥二火箭。(记者 赵一诺)

+1
责任编辑: 才萌 郭梁越
峡谷峭壁,莲花岩景苍翠欲滴
峡谷峭壁,莲花岩景苍翠欲滴
“飞阅”中老铁路国内段
“飞阅”中老铁路国内段
“荷”你有约 小村振兴“莲”经济
“荷”你有约 小村振兴“莲”经济
雨过天晴 重庆云台寺现烟雾美景
雨过天晴 重庆云台寺现烟雾美景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906131019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