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
职称评审标准偏差和逐利冲动,带来大学教材的“虚假繁荣”和“学术通胀”。
花个万儿八千就能当上大学教材主编!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从内容代写、主编挂名、出版入库到代购代销,围绕图书“挂名主编”已形成了一条灰色利益链,而这些挂名主编、副主编多数是为了职称评定。
不参与实际工作,只要肯出钱,稿子由编辑团队代笔,这类“主编”其实就是“主骗”。为了职称评定而成为“挂名主编”,这算是一个需求导致生产的案例。
职称评审涉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是对他们教学、科研等专业技术能力的认定。就像高考是学生的指挥棒一样,职称评审就是专业技术人员群体的指挥棒,评审条件自然会影响着他们的行为选择。如果职称评审标准出现偏差,也会使得他们的行为出现偏差或扭曲。
其实,只有创造性的成果才应成为职称评审条件。大学教材主编、副主编,虽然要统筹考虑教材的结构和内容选择,但大多都是行政事务性的工作,并非创造性劳动,更没有原创性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出现。
将教材主编列为职称评审条件,实则扭曲了学术科研评价的导向。如此一来,教材多了,学问少了;成果多了,思想少了;“主编”受益了,学生吃亏了。加上一些“编辑团队”滥竽充数,结果是教材不少,但缺乏体系,知识陈旧,彼此抄袭,用处不大还浪费纸张,根本不足以称之为学术成果,完全是一派教材的虚假繁荣,如此景象称之为“学术通胀”并不为过。
如此“大学教材”之所以有市场,还有一个原因是有销路。中介代理人只要求“挂名主编”动员学生、亲友在内的人脉资源,帮忙代销一定数量的图书就行。若是社会人士无法判断如此“大学教材”的好坏也就罢了,但高校绝对要严把教材采购关口,更不能容许通过利益交换或回扣的方式让此类教材进入课堂。(梁鑫)
相关新闻
-
高校职称评审,规则比标准更重要
有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就会有什么样人的行为产生,人们就会相应的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2017-11-30 09:00:37
-
职称评审权下放高校 更需防止“刷职称”
把职称评审权下放给高校,已经是进步。如果,将来循序渐进,也并非没有可能最终取消职称评审,把职称变为职务,实行职务聘任管理。2017-11-15 08:44:27
-
让职称更“称职”
所谓职称,说到底是一种衡量能力的机制,只有当其真正能够契合人才所需的必备素质,才算合宜恰当。让职称“称职”起来,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因业制宜”,突出矛盾的特殊性。2017-01-11 09:42:48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
2018年,你的养老金还会继续涨吗?
2017-12-10 09:55:42
-
还那么“吃香”?今年国考166万人报名
2017-12-10 09:55:42
-
于心何忍?保姆电梯内虐童被监控录下
2017-12-10 09:55:42
-
生意太火爆!山东一村日销“金蛋”30万个
2017-12-10 09:55:42
-
北京超12万人申请新能源车 明年指标已被透支
2017-12-10 09:55:42
热帖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