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不要误读首例“醉驾不起诉”案
2017-12-01 09:42:09 来源: 新京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醉驾行为符合相对不起诉条件,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理念,但“醉驾不起诉”是有条件的,人在醉驾时,行为往往是不能自主控制的,很难保证只是“轻微犯罪”。

  据新京报报道,浙江温州男子醉驾并与他人发生碰撞,在符合不起诉条件下,他自愿完成30小时社会服务,最终拿到了检方的“不起诉决定书”。记者了解到,让符合不起诉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参加公益服务,对其帮教,从而实现以购买公益服务的方式落实醉驾不起诉,这在国内尚属首例。

  醉驾并与他人发生碰撞,最终却拿到了检方的“不起诉决定书”,结果令人意外,却也符合法律精神,可看做一个普法的样本,具有破冰意义。

  不出所料,消息一出,有些人在叫好之余,以为醉驾可以不起诉——只要自愿完成一定时间的社会公益服务就能免去“诉讼”。这其实是“醉”看“醉驾不起诉”,是对“醉驾不起诉”的本意的误读。

  首先,温州男子张某醉驾不起诉,符合相对不起诉条件标准。事故发生后,一方面,张某及时将伤者送医院治疗,并积极协商完成赔偿。另一方面,经血样检验,虽然张某血液中乙醇含量为139mg/100ml,属醉酒。但这个醉酒标准在醉驾从重处罚的酒精含量140mg/100ml标准以下。

  今年5月,最高法制定出台了《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二)》(试行),其中提到“对于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被告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予定罪处罚;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正是基于此,检方依据法规才做出不予起诉的决定。

  其次,自愿完成30小时的社会公益。目前,在一些国家的法律实践中,都将参加公益作为惩戒、改造轻微犯罪者的措施之一。温州检方这次将公益服务用来惩戒、改造嫌疑人已经开了先河。但要明白的是,公益服务并非简单的替代,亦非嫌疑人买刑,而是具有明确的先后关系,必须要符合严格的法律规定。

  醉驾行为符合相对不起诉条件,然后进行社会公益服务,创新性地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理念,契合教育、惩罚、改造、挽救的法治精神,同时又可以让轻微犯罪者承担应有社会责任。这种做法,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消弭自身对社会的危害,有利于修复被损害的社会关系。

  “醉驾不起诉”是有条件的,必须符合不起诉条件标准并自愿参加公益服务。人在醉驾时,行为往往是不能自主控制的,很难保证只是“轻微犯罪”。也就是说,一旦醉驾,多是“轻微犯罪”以上的犯罪,很难逃脱“入刑”从重惩处,所以这次的案例不是心存侥幸心理的理由。日常生活中,还是应该自觉做到“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坚决不去触碰法律“高压线”。□杨若(法律工作者)

+1
【纠错】 责任编辑: 马若虎
相关新闻
  • 醉驾量刑也要坚持区别对待
    醉酒驾驶毕竟是可能肇事的“先期行为” ,究竟应当认定为故意行为还是过失行为,无论是从法律研究中或者从具体案件的事实、证据看,可能都不可一概而论醉酒驾车造成重大伤亡的案件近年来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也使此前交通肇事罪的传统定罪量刑标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将醉酒驾驶行为一律定罪并判处拘役实刑,恐怕并不合适。
    2016-06-29 08:24:56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大美塞罕坝
大美塞罕坝
“搭便车”的历史偶遇——暗物质卫星“悟空”首席科学家常进的20年求索
“搭便车”的历史偶遇——暗物质卫星“悟空”首席科学家常进的20年求索
巴厘岛火山持续喷发
巴厘岛火山持续喷发
小火车展看“纽约”
小火车展看“纽约”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4851122039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