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轻判“因爱杀子”,有人情的法律更有威严
2017-11-09 08:49:48 来源: 新京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这位八旬母亲,并不是因为仇恨,也不是因为放弃责任,更多是为了让儿子的生命有尊严地离开。

  广州法院近日的一则判决,引起社会关注。83岁的黄兰给46岁的二儿子黎国恩喂了安眠药以后,捂死了他。黎国恩有唐氏综合征,生活不能自理,黄兰照顾了他46年。案发前,黄兰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而且二儿子也每天处于病痛折磨中。对于这起故意杀人案,公诉机关认为是“因爱而杀”,建议适用缓刑,法院采纳了检方意见,最终判决故意杀人罪,处以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如此明确的故意杀人,按照如此轻的判罚裁决,可谓罕见。但这样在法律框架内,又充分考虑了实际情况与情理人伦的判罚,不仅不会让法律失去威信,反而让人更为信服。我国的法律一样可以刚柔并济,兼顾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从法律上而言,这样的判罚并不违和。刑法修正案规定,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第21条作了规定,即“对于老年人犯罪,要充分考虑其犯罪的动机、目的、情节、后果以及悔罪表现等,并结合其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酌情从宽处罚。”本案中的黄兰不仅已经高达83岁,从犯罪情节来考量,虽然属于故意杀人,但她的本身并没有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也不具备社会危害性。再加上她本人也是主动认罪投案,法律的判三缓四存在法条基础。

  法条之外,从情理上而言,黄兰杀死儿子的背后,是46年的无私照顾,直至83岁应该颐享天年的时候还要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二儿子46年毫无自理能力的生存,也越来越失去生命的尊严。只是因为我国没有安乐死的规定,对于缺乏生命尊严的个体,无法自行终结生命。但这样情况下杀人,并不是因为仇恨,也不是因为放弃责任,更多是为了让生命有尊严地离开。

  本案中唯一的伦理问题在于,杀人还有个诱因是大儿子不愿意接替她照顾二儿子,希望送到福利院。福利院无法如同母亲一样让二儿子的生命体面的延续。这个伦理的困境,确实无法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残酷事件的背后正是复杂的社会现实。但是这个情节对于判罚本身而言,不影响其合理性。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经》就规定:“年60以上,小罪情减,大罪理减。”酌情从轻并无损法律的威严,法律越是贴近人情,人们就更愿意主动遵守,呵护共同的社会秩序和公序良俗。(姚遥)

+1
【纠错】 责任编辑: 年巍
相关新闻
  • [及时点]法律面前没有功过相抵
    无论何人见义勇为应该受到社会鼓励和表扬,但是绝不能因此就否定盗窃者的犯罪事实,进而免除其应当承当的法律责任。
    2017-10-17 13:14:18
  • 藏羚羊不会说话 但法律该替它们做主
    追赶藏羚羊事件一直在发生,而且一直难以得到根本解决。论起其中原因,违法成本太低想必是一个重要因素。
    2017-10-10 08:57:59
  • 朋友圈投票别触犯法律禁区
    刷礼物换票,非常类似于已经喊停的“一元夺宝”等形式,组织者若有高比例抽头,则有可能构成赌博罪或开设赌场罪。
    2017-10-09 08:41:01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浙江义乌商家全力备战“双十一”
浙江义乌商家全力备战“双十一”
消防安全进校园
消防安全进校园
坦桑尼亚一小学发生爆炸5名学生死亡
坦桑尼亚一小学发生爆炸5名学生死亡
浙江:常山胡柚进入采摘季
浙江:常山胡柚进入采摘季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1111121926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