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人才争夺战在一、二线城市陆续打响。据报道,内蒙古自治区最新出台引进人才政策,对事业单位刚性引进人才在聘期内,最高在第一年给予1亿元实验室建设及科研经费支持,次年起5年内每年给予1000万元,事业单位柔性引进人才最高每年获得30万元经费支持。
1亿元科研经费,这绝对是人才争夺战中的大手笔。从新闻的角度看,这样的细节自然应该写进标题之中,予以突出和强调。当然,这样的天价科研经费,也是如今愈演愈烈的人才争夺战的缩影,当一、二线城市都把人才看成是城市发展和格局重构的决定性因素时,各城市对人才的投入力度的确在加大。相应的,比较心态和竞争思维也开始出现,结果就是人才争夺战不断加码——你家出得高,我出得更高!不高,就不足以显示对人才的重视,以及求才若渴的迫切。
在激烈的人才争夺中,有竞争思维是好事,这会整体提升人才待遇,形成尊重人才的氛围。尽管,有人担心竞争加剧会造成一些地方人才流失,毕竟,各地发展并不均衡,但从目前的竞争格局来看,一些中西部地区开出的条件更加诱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起到了平衡人才流向的作用。而且,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人才尤其是新兴产业的人才,对地方、产业、行业的推动作用更加显著,抢到真正人才无疑有利于地方的快速发展,甚至是超常规发展。这也是为何地方在引才时,不遗余力、不惜血本的原因。
另一方面,1亿元科研经费这样的大手笔举措,对多数人而言,可能只是人才培养环境所提供的“长板”。地方在引才时会对人才的规格进行归类,能拿到1亿元科研经费的,肯定是顶尖的为数不多的人才。对于大多数更为普通一些的人才来说,他们不可能拿到1亿元科研经费,这不是他们要考虑的问题,他们更关心的是日常生活和日常科研、工作的问题。这是他们务实生活态度的体现,也是地方在吸引人才时应该有的另一种思维——日常思维。
比如,一个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他到地方就业、服务,通常会考虑什么问题呢?在日常工作层面,他会考虑所去城市的产业发展、行业环境、工作待遇,他们并不期待什么天价科研经费或者引进经费,他们最基本的期待是学有所用,学有所值,他们最担心的是房子会不会成为无法承受之重。而在日常生活层面,年长一些的人才会担心配偶的工作问题,孩子的上学问题,家庭的居住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涉及科研等具体工作的内容,但是却直接影响到人才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心情。只有这些日常中的实际问题解决了,人才在决定去向时,才能真正无后顾之忧。
所以,在人才引进和争夺中,应该有两种思维。一种是重奖思维,那些真正有水平、有能力、有知名度的人才,必须给予重奖,他们能够带来的除了个人智慧,还有社会资源和可预期的成果。即便,给予1亿元科研经费也没有问题,只要把钱用在了刀刃上。另一种思维就是日常思维,关心那些数量更多也更为普通的人才,他们期待的待遇是什么,他们会有怎样的日常生活、工作,如何让他们从繁琐的日常生活中摆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等等。这也是人才争夺战中,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题,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与顶尖人才相比,普通人才数量更多,他们在橄榄型人才结构中处于中间部分——是他们让整个城市的人才队伍更加稳定、合理,让整个城市的发展更加稳定、持久。可以套用木桶理论来界定人才争夺中的两种思维:重奖思维就是木桶的“长板”,它让人们看到城市吸引人才的大手笔和魄力;日常思维就是木桶的“短板”,它让人们看到城市吸引人才的热情和务实。当更多人才因为日常问题解决而涌入一座城市时,这座城市必定是睿智、善意而且充满温暖的。(乾羽)
-
大学生“买房八折”释放吸引人才的积极信号
“买房八折”不仅直接将福利送给了大学毕业生,更向社会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这个时代比以往更加需要人才、更加重视人才。2017-08-31 08:35:23
-
吸引人才不能止于短期刺激
不仅要有短期刺激,更要有长远眼光,为人才提供充足的筑梦空间、公平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创业环境,才能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17-08-10 08:34:28
-
人才之争,比拼的是城市综合实力
只有城市能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有活力的创业氛围,更优美的生活环境,才能吸引更多人才。2017-07-12 08:41:30
-
花百万留学回国做按摩师,真的丢人吗?
2017-09-26 11:02:30
-
"冻结"投机交易,房地产进入后市场化时代
2017-09-27 08:40:10
-
教育要为儿童服务,而不是为儿童做主
2017-09-27 08:40:10
-
这几种情况,你的社保卡会失效
2017-09-26 11:02:30
-
"通讯录里的父母"咋养老?
2017-09-26 11: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