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发展之路,创新是创业之魂。在4月23日、30日和5月7日本版刊发的三篇专栏文章中,我们已经系统探讨了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对微观企业经营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意义。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我国是创业大国,但还不是创新强国。要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增长必须逐步从要素驱动、效率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三方面:全民教育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效且扎实的创新制度基础与环境;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文化。其中,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一个基础就是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文化的建立与不断改善。
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文化之所以难以建立和完善,主要在于文化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如果不充分反思并有意识地改造,就很难做出明显的改变。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创新文化中的一个有趣但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的概念是由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吉尔特·霍夫斯塔德博士提出的。在国家层面上,权力距离代表的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基因,即权力的分布是否平等,不同权力的阶层是否有平等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在企业层面上同样如此,而企业的权力距离对于企业的创新能力更加至关重要。
大量管理学研究表明,企业文化中的等级观念越小,创新能力越强。例如Berson在2004年的论文中对福布斯排行榜前三十名的高科技公司在全球23个国家的分支机构进行调查,发现低权力距离有助于管理者接受更多信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本土适应能力。而现代管理咨询之父、麦肯锡创始人MarvinBower认为,企业内部等级森严的官僚体系是企业创新和活力的最大敌人。杰克·威尔士在通用电气主导了公司文化重造:把公司从官僚文化变成了一个自由、平等交流、无边界(boundaryless)的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组织变革,鼓励一线员工发表意见,提出创新的想法,并且他自己参与其中,直接和各类员工交流。
为什么不管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企业微观层面,创新能力与权力距离成明显的反比关系?这是因为,创新的最大秘密就是交流。有个词叫做“头脑风暴”,很形象地描述了创新需要如暴风雨一样坦诚甚至尖锐地交流。很多研究已经证明,持续创新不是天才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灵光乍现;创新是在不同想法的相互碰撞交流中产生的。更重要的是,创新的天才想法跟权力并不直接相关,并非权力越大、职位越高者越善于创新。现代大型企业,往往是中层员工,反而是创新的主力。但是同时由于大型、超大型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层级数目很多,机构庞大,分工越来越细。因此某些员工的创新需要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人的讨论甚至攻击。因此,企业应该允许和鼓励不同权力阶层的员工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场合的直接交流,有意识地缩短权力距离。
超大型企业往往等级森严,官僚主义盛行,权力距离很大。但是创新型组织往往都会主动给思想交流提供最大的空间与环境,超越部门与权力的藩篱,缩短权力距离,从而鼓励创新。例如Goggle和Apple等高科技企业都在办公楼里面设置很多休闲区域,供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员工在一起聊天、喝咖啡,很多天才的点子就在不经意中碰撞产生了。很多企业特别强调面对面交流而非发邮件,这也是有效缩短权力距离的重要方法。
缩短权力距离、重塑创新文化的关键是破除等级观念。要有有效的交流,首要前提是要平等。在讨论创新问题的时候,没有董事长、总经理与小职员的区分,大家都是研究、解决问题的平等贡献者。从国家层面上讲,通常西方国家更加重视平等,在这方面也跟东亚国家不一样。中、日、韩三国的企业架构都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这种等级观念是创新的最大敌人。而且东亚社会里面人与人之间重视交往,但是不重视交流,往往很多天才的点子得不到很好地呵护,可能就随意溜走了。“官本位”是创新的最大敌人。这里面的“官”,不仅仅是政府官员,也包括企业的高管层面。只要“官本位”还在,平等交流就难以实现。
对于我国而言,要能够成功实现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性企业,最关键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就是要重塑创新的文化基础。我国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应该深入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要对传统文化取精去粕,吐故纳新,重塑中国创新文化。而要重塑创新文化,其四大要素就是:打破等级观念;培养独立人格;鼓励挑战权威;促进思想交流。相信只要做到这四点,我们就能够早日迎接创新驱动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中国经济也将成功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作者:颜色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
国产奶过了质量关,怎么过消费者的关?
2017-05-13 09:15:55
-
高校、公立医院事业编制改什么?怎么改?
2017-05-13 10:12:05
-
实拍汶川新貌!纪念"5.12"特大地震9周年
2017-05-13 10:30:05
-
【影巢周刊】春夏交替感受多彩生活 往期汇总
2017-05-13 09:15:04
-
【有奖摄影征集】百姓生活 加入摄友微信群
2017-05-09 13: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