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连接祈年殿和圜丘的砖石甬道为何叫“丹陛桥”
2017-07-16 07:50:36 来源: 北京晚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天坛公园的丹陛桥近来因媒体报道有人躺在上面“理疗”而备受关注。尽管在媒体曝光之后,“理疗”的人已经没了踪迹,但却使不少人对于丹陛桥的兴趣大增:这条用砖石砌就的丹陛甬道为什么叫丹陛桥?丹陛桥从南向北为什么越来越高?这条高大宽阔的丹陛甬道上为什么又用大理石铺出三条石板道?为什么中间的石板道比两边的宽?皇帝祭天时走哪条石板路?

  从天坛公园南门昭亨门步入天坛,一路向北走到成贞门,就会看到一条笔直的砖石甬道,这条大道高耸于地面,越往北走越高,这就是著名的丹陛桥。它位于天坛内坛的中轴线上,连接着祈年殿和皇穹宇、圜丘,因而这条大道也是人们游览天坛的必经之路。在这条路上行走,不少人在感到震撼的同时往往还会心生疑问:这条路为什么好像“拔地而起”一般,比旁边的地面高出那么多?甬道上面为什么又专门用大理石铺出三条石板道?中央那条稍微凸起的石板道为什么比两边的宽很多?皇帝祭天时应该走哪条石板道?这条又高又宽的路明明是一条丹陛甬道,为什么要叫“桥”?

  丹陛桥是皇帝祭天祈谷之“桥”

  圜丘有祭天礼祈年殿有祈谷礼

  说到天坛,首先要提中国古代祭祀的历史。有游客往往以为所谓天坛,只是皇帝祭天的地方。其实,天坛不仅有圜丘的祭天礼,还有祈年殿的祈谷礼。中国古代的祭祀对象除了天神,还有地祇、先祖等。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从远古时代起,以牺牲祭奠神灵在古人生活中就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说文》中对“祭”的解释即为“以手持肉”。《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反映了古人对于天地、神明、自然界和先祖等的敬畏与崇拜,故将祭祀神灵和赢得战争当做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古人祭祀的目的大致有二:一是用祭祀弭灾,避免狂风暴雨、洪水干旱、山崩地震、瘟疫等“天灾”和战争、盗贼等“人祸”;二是通过祭祀以祈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畜牧旺盛、渔猎多获、多子多孙、健康长寿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祈求丰收,古人称为祈年。这也正是天坛祈年殿的由来。

  作为老北京九坛八庙之首,天坛是所有坛庙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占地273公顷,比故宫还大4倍,可见古人对于祭天的重视。古人认为,祭天是人与天的一种“交流”形式,自周代开始,特别是汉代起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后,历代王朝皆尊崇周礼,祭天仪式一直沿袭至明清时期。

  天坛原为天地坛,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动工,到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和紫禁城一样,也是用了14年的时间。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在一起祭祀,天地坛的位置就在现在的祈年殿。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地坛(今祈年殿)的南端建圜丘坛,专门用来祭天。同时,在北郊建方泽坛以祭地。天坛中的圜丘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冬至时祭皇天上帝的场所,祈谷坛则是孟春行祈谷礼的地方,但两个坛仍为一个整体,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坛墙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北高南低,表示天高地低。圜丘坛和祈谷坛的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端,两坛之间东西向有墙相隔,南北则由一条宽阔的砖石甬道相连结,这条南北大道就是著名的丹陛桥。

  丹陛桥“一桥飞架”南北

  南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

  丹陛桥贯通南北,连接起圜丘、皇穹宇和祈年殿、皇乾殿,但这座桥并不是“一桥飞架南北”,倒更像是“拔地而起。其南端为圜丘坛的成贞门,北端是祈谷坛的南砖门。

  丹陛桥南边的圜丘是皇帝每年冬至举行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天坛、拜天台,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圜丘在明初时曾是三层蓝色琉璃圆台,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扩建时,改蓝色琉璃为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露天的圆形汉白玉须弥座石坛分为上、中、下三层,圜丘的中心位置就是祭天台。圜丘蹬台石阶以及各层台面石、石栏板的数目均采用阳数“九”和“九”的倍数(又称“天数”),寓意“九重天”。这种对“九”的极致运用,自然是为了强调“天”至高无上的地位。圜丘四周则建有两层蓝色琉璃瓦矮墙,第一层墙为方形,第二层墙为圆形,象征“天圆地方”。

  丹陛桥北面的祈谷坛是明清两代皇帝于每年孟春举行祈谷大典的场所。祈谷是祈求谷物丰收的祭礼,也是古代最传统的古祀之一,《礼记·月令》等很多古籍都有祈谷的记载:“(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祈谷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其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神厨、宰牲亭等。祈年殿又称祈谷殿,前身为大祈殿,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建为三重顶圆殿,取名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更名为祈年殿。祈年殿的圆形建筑造型生动地反映了古人“以农为本”的“重农”思想。祈年殿高38米、直径32米,殿内中央四根龙柱象征四季,中间一圈12根金柱象征一年12个月,最外一圈12根巨柱象征一天12个时辰,这两圈柱子相加象征二十四节气……

  丹陛桥因路基处建有券洞式东西向通道

  被称为北京最古老的立交桥

  无论是去祈谷坛祈谷,还是到圜丘坛祭天,丹陛桥都是必经之“桥”。所谓“丹”,即红,“陛”原指宫殿前的台阶。古时宫殿前的台阶多饰红色,故名“丹陛”。天坛的丹陛桥全长360米,宽30米。而且,这条大道的路面并不是水平的,而是一条“上坡路”,南端高约1.5米,北端高约4米,高低相差2.5米。为什么设计成由低到高?因为皇帝每年冬至到天坛祭天时,必须在天坛西牌楼下轿,然后从最南边的昭亨门进入天坛,一步步地走到圜丘坛。丹陛桥越往北走越高,象征着皇帝由南向北与“天宫”一步一步接近,步步高升。

  丹陛桥还有海墁大道、神道等称谓。这些别称是怎么来的?先说海墁大道,一是丹陛桥路面都是由砖石“海墁”而成的;二是虽然丹陛桥下面并没有水,但它的两侧是浓密的松柏树林,走在丹陛桥上远望,仿佛置身于波涛涌起的绿海之上,产生一种如临天庭的感觉。神道的得名则是缘于丹陛桥路面上有三条石板道,因为中间是祭天时专供天帝用的“神道”,故丹陛桥也跟着被称为“神道”了。

  那么,丹陛桥专门铺设的三条石板路上为什么中间一条宽、两边的窄?原来这是缘于祭祀“礼制”。正中央的宽石板路叫“神道”,西侧和东侧的两条窄石板路分别叫“御道”、“王道”,祭祀时走哪条道不能乱了规矩。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自认不能比天高,只能屈尊走“以右为尊”的御道,陪祀的王公大臣则走王道。实际上,每逢去祭天都是宦官走“神道”——因为宦官的手中捧着皇天上帝的灵位,代表的是“神”。

  可是,走在丹陛桥这条宽阔的砖石甬道上,为什么看不出是座桥?这是因为“桥”被隐藏在了路基中。在这条砖石甬道中部,也就是具服台的南边,路面下有一条券洞式东西向通道与上面的大路形成交叉,丹陛桥也因此被视为北京最古老的立交桥。据传,这座“立交桥”的修建还有个传说。当初永乐皇帝决定在北京南郊建一座天地坛时,曾颁圣旨:要修成“天·地”两个境界。工匠们将北坛墙建成了圆形,南坛墙建成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坛内的大祀殿更建得高大恢弘、直上云天,仿佛天上的宫阙一般。永乐皇帝非常满意,但还是觉得缺少一条通天的大路。于是,诏令在大祀殿以南修一条“天道”,使皇上一步步升入天庭。这可把工匠们难住了。后来,一位老瓦匠师傅想出了办法:整条大路由南向北逐渐升高,这样不就有“天道”的感觉了吗?然而,问题又来了,当年天坛里面饲养祭祀牲畜的牺牲所在天坛的西南角,屠宰祭祀牲畜的宰牲亭在东北角,要把牲畜从牺牲所(今天坛医院的位置)赶到宰牲亭去宰杀,绝对不能横跨这条“天路”。于是,瓦匠师傅“脑洞大开”,在路的下面修建了一条东西隧洞,作为祭祀前将牲畜送去屠宰的通道。券洞西面的洞门叫“进牲门”,每次祭祀,都用黄绒线将“牲”捆好,用木盆盛活鱼,击鼓奏乐穿洞而过,因此“进牲门”也叫“鬼门关”。(章长虹)

+1
【纠错】 责任编辑: 刘佳佳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水中茶馆”享清凉
    “水中茶馆”享清凉
    重庆:“以水为伴”躲高温
    重庆:“以水为伴”躲高温
    台风“塔拉斯”擦过海南
    台风“塔拉斯”擦过海南
    中国空军常态化远海远洋训练检验海上实战能力
    中国空军常态化远海远洋训练检验海上实战能力
    
    01016021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296547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