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方式互相监督? 寒假书单“悦”读不为考
来源: 北京晚报 2017-01-24

    担忧

    与考试挂钩,反而败坏了阅读?

    “纳入考试范围内的这些经典名著,应该说都是全民必读书目。不光是孩子,普通人也应该去读。”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连中国表示,“名著入考纲”的篇目挑选,自己也曾参与其中。其根本目的在于希望能够通过推动孩子的阅读,来更普遍、更深层次地推动民族的阅读。“不然全民阅读怎么推动?得有个抓手。仅仅提倡是不够的,也不好操作。与考试相关联,不失为推动阅读的策略。”

    而另一方面,网络上对于“考名著”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有网友担心,若出现专门针对名著的题库,则会陷入另一种“应试教育”。具体的名著篇目,还可能导致学生对阅读的关注变得狭窄,不再关心考试范围之外的文学作品。

    “会不会因为与考试挂钩,反而败坏了阅读?一些人对这个事情有担心,其实包括我也是。”连中国坦言,名著纳入考纲后,好处显然是会引起关注和重视,但如果题目出得有问题,也存在适得其反的风险。“读书之妙之美,是人活一生重要的意义之一。以前对孩子有所期待,现在不看的书可能以后会看。但若题目出得不好,学生为了考试死记硬背,跟吃东西吃坏了一样,倒了胃口,以后也不再想看了,这应该是极力避免的事情。对名著的考查务必科学谨慎,很希望能考出有品质的阅读效果。”

    建议

    不必通过问犄角旮旯的细节来检测阅读效果

    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方面,连中国认为家长和老师的作用极为重要。“越高端的作品,可能与学生认知的距离越大。面对一个世界,总要有扇门,老师和家长应该成为名著与孩子之间关键的媒介。”而这一过程中,家长或许更为重要。在连中国看来,很多家长的意愿是好的,有时只是不得路径。

    “比如,家长们总是要求孩子读过的书得‘记住’,通过问具体情节甚至犄角旮旯的细节来检测阅读效果,这个策略不对。”连中国表示,阅读中的体悟更为重要,不要让孩子背上机械记忆情节的负担,踏实地阅读自然会诞生丰富的记忆。另外,家长不要“取巧”,去搜寻以往教辅书籍中名著相关的题目来替代阅读。“可能会对阅读造成误导,你不知道人家会怎么出题。”

    实际操作中,家长要注意挑选可靠的出版社和适合孩子的版本。“《红楼梦》的版本很多,要找有详尽注释的。《老人与海》因为译者不同,水平也有差距。读《呐喊》这样的书,还应该配合读一点辅助的书,不然仅仅看《呐喊》,孩子会有困难。”至于阅读进程,连中国认为让孩子自行决定更好。“一天不用看太久,细水长流,追求速度容易糙。而且《红楼梦》、《边城》这样的作品,并不是特别追求情节,要非常关注文字和气息,诗词和表述不能跳过去不看。”

    刚刚组织开完家长会的小学三年级班主任、语文老师王娜也提出,假期要让孩子做好阅读计划,固定时间、页数,并可以写一写读书心得。“寒假比较短,也就大概四周,读了就要有收获。”

    王娜介绍,学校每年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按照年级分别推出书单。“一般是10至20本,一、二年级以注音版的绘本、故事为主。到了中高年级就是白话文,还有简单版本的名著。”除此之外,老师们最为强调的便是阅读氛围的营造。“前期我们还提倡每晚亲子共读,搞过‘夜读十页书’计划。家长陪孩子一块儿读,之后谈谈感受,这是十分必要的。”连中国也表示,书仅仅为孩子买回来,搁在那儿,作用极为有限。“说一句‘这个考试要考,你得读’,孩子怎么会愿意看呢?只有家人一块儿读,甚至形成讨论,效果才最好。”(魏婧)

       上一页 1 2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相关链接
    热点推荐
    01016011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29460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