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开学季,各式中小学课外辅导班如花次第开放,尤其中小学周边地区,简直成了课外辅导班的“重灾区”。培训机构是多了,可选对选好并不容易,家长若是不看“疗效”看广告,很容易就跌进缀满鲜花的陷阱里。“货不对板”不仅让家长“破财”,还浪费孩子时间与精力。
2015年4月,×教育公司举办了记忆力课程推广演讲,主讲黄某亲口承诺如果没有效果可以全额退款,一位家长立即刷卡缴纳了19800元,作为两年的培训费用。可是,半年后不上课只让看视频,不满的家长因此将教育公司告上法庭。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法院日前判决,被告×教育公司退还教育培训费用9900元。
满满的都是套路,想不被“套牢”不容易。要不是法院出面,靠教育公司“自觉”,恐怕一毛钱也不会退给家长。他们有不退款的一百种理由,让家长觉得提出这种要求有多么的“不懂事”。无效培训浪费了孩子的时间与精力,外加近1万元,这就是“误入”的代价。这不过是个案,还有多少培训机构“挂羊头卖狗肉”,恐怕无人知晓,因为大多数家长面对“货不对板”选择吃哑巴亏。
培训机构“货不对板”,近来新闻可不少。不久前,《法制晚报》一篇暗访稿件披露了国内某知名培训机构将应届生包装成“教学经验丰富的名师”。《中国青年报》近日就同一话题作了采访,一位大四学生向记者透露,他在做暑期兼职时,就曾被某培训机构包装成参加过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的优秀教师。应届毕业生与“教学经验丰富的名师”,相距十万八千里,他们还真敢吹这个牛。
诚信是社会的底线,一些培训机构敢破这条底线,根本原因在于:失信收益高而成本低。试想,就算培训机构“货不对板”,面对极个别家长较真,顶多也就是退一点培训费——还不是全退,更别说惩罚性赔偿——失信接近“零成本”,这怎么能够让失信者有所触动呢?动静再大一些,个别培训机构干脆选择“跑路”,一了百了。
据中国教育学会等机构去年12月联合发布的一个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已经成长为一个体量巨大的市场,2016年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报告同时指出,我国的辅导机构,行业集中度低,数量众多的中小型机构占据绝大部分市场。
面对体量如此巨大的市场,且事关中小学生教育的大事,外部管理应该有所加强,对培训机构的注册、监管要与普通公司有别,避免出现“注册容易、监管缺位”现象。尤其对培训机构资质这一块,要有所重视,把不具备相关资质的培训机构拒之门外,别让他们祸害孩子。在监管方面,家长事后维权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要靠行政监督,事中监管。(练洪洋)
-
[及时点]“投机取巧”心态不除 考研“保过班”不止
考研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师资造假、“保过”骗局、退费困难,一些所谓的考研“保过班”不过是钻了部分考生“投机取巧”和“急于求成”的心理空子。2017-08-25 13:31:56
-
孩子补习班能区分阶层,虽荒诞却现实
学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花钱上补习班这件事本身。在有些家长那里,这已经变成区分阶层的一个标志:我舍得花钱,我花得起,这让我和你不同。2017-05-27 08:12:47
-
面对疯狂的“中考冲刺班”更应保持理性
若孩子心中存在抵触情绪对此不配合,那么事态的走向就会背离预期,孩子的成绩也会日益下降,不但补课于事无补,甚至正常的上课效果也会打折。2017-05-24 08:33:48

-
三场政治危机,终结马克龙的“政治蜜月”
2017-09-04 08:46:55
-
全球竞争像"三明治",中国在中间,怎么办?
2017-09-04 08:46:55
-
抗战胜利纪念日,纪念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2017-09-03 09:33:11
-
学生选择成为银行家是国际趋势吗?
2017-09-03 09:33:11
-
通过ICO一夜暴富?这个梦可能没有那么美好
2017-09-03 08: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