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6/ 22 17:46:04
来源:新华网

睿思一刻·浙江:西湖成为世界遗产,已经十年了

字体: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自古以来,西湖的美让无数游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那青山绿谷、柳岸花堤、池亭水榭,一草一木、一颦一笑都是我们共同呵护的瑰宝。

  转眼间,西湖申遗已过了十年之久。2011年6月24日巴黎时间下午5点55分,随着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执行主席戴维森•赫本手中木槌的落下,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也是第3个获批“文化景观类”世界遗产的中国项目。据新华睿思系统显示,有关于“西湖申遗十周年”的信息中,其中6月17日是信息发布的高峰期,发布信息量为51,提及频率较高的热词为:发现、荷花、飞来、烟霞、越国。

  回顾西湖申遗之路,可谓是十年磨一剑。早在1999年,杭州就宣布西湖将申请加入《世界遗产名录》行列,西湖申遗工作正式开始。而后几年间,西湖围绕“保护西湖、申报世遗”目标,连续9年开展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连续八次推出“新西湖”。2009年,圆满完成西湖申遗整治等十大项目,在国庆期间第八次推出“新西湖”,基本实现了“还湖于民”的目标。同时,也在2003年开始推进了一系列文化工程,为西湖学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也为西湖申遗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

  “申遗成功后,西湖的第一个动作不是开旅游发展大会,而是挂起了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的牌子,这表明了未来对于西湖持续保护、发展的决心。”昔日故宫“看门人”单霁翔表示。即便申遗成功,杭州政府仍郑重承诺“六不”:“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占用。西湖永远都是这么可亲可爱,触手可及。

  为了高标准保护世界遗产,杭州开启了多个“第一”:出台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填补国内文化景观专项立法空白;成立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这在全国是组建速度最快的。除了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保障,现代黑科技也为西湖的保护工作提供全方位的助力。早在2012年,西湖遗产监管中心就创新地建立了遗产保护评估和预警监测体系。运用红外热成像感应技术,一旦游客激增系统就会预警。在遗产本体保护上,外在古朴的六和塔也与高科技关联至深。它身上装有133个感应器和65个棱镜,能够捕捉到古塔细致入微的变化,并以此“对症下药”,让古塔延年益寿。每年,六和塔都会有一份“年度体检报告”,令网友大呼惊叹。

  西湖书写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篇。不少专家学者对西湖未来的开发保护寄予厚望。“对西湖的保护开发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保护西湖文化:西湖文化就是‘西湖味’,失去了‘西湖味’,西湖就失去了传承,就变样了。二是要以民为本:不能让老百姓得到实在利益的保护开发是不可能持续的。”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邓金松表示。

  未来的西湖,将继续秉持“还湖于民”的发展理念,让公众能以更多的形式参与到遗产保护和利用中去。

  策划:廖晓华

  监制:徐乐静

  作者:韩冰玉、骆思宇

  设计:集嘉

  《睿思一刻》(浙江)由新华网客户端、新华网大数据中心、新华网浙江频道联合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纠错】 【责任编辑:韩冰玉 】
阅读下一篇: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3711127587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