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5/ 12 18:08:21
来源:新华网

守护天山路

字体:

  这是5月8日拍摄的地处天山深处、位于独库公路沿线的新疆奎屯公路管理局独山子分局乌兰萨德克养护站(无人机照片)。

  纵贯新疆天山的独库公路,北起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南至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全长约561公里,因其壮美独特的风光而广受自驾游爱好者青睐。

  独库公路穿越深山峡谷,沿线地质脆弱,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碎落山石、滑坡、泥石流、雪崩等地质灾害频发。受天山山区冬季降雪、结冰等影响,独库公路每年都有大约半年“冬眠期”。

  眼下,独库公路全线仍处在封闭休整期。今年3月下旬,来自新疆奎屯公路管理局独山子分局乌兰萨德克养护站的工人进山,按计划清理塌方落石、打通雪阻路段、养护路面等。乌兰萨德克养护站成立于1983年,一代代护路工人坚守一线,踏实奉献,与沿线其他养护站的工人一起,对公路地质灾害实施针对性养护,做好应急救援工作,守护独库公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新疆公路总里程达到21.73万公里。在雪峰下、在大漠中、在深山里,还有万千默默为公众出行服务、守护着公路的人。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乌兰萨德克养护站的工人在独库公路上清理碎落的山石(5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工友驾驶车辆在一旁清理碎落的山石,乌兰萨德克养护站工人亚力坤·赛买提在路边观察山体,以防山石坠落伤人(5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乌兰萨德克养护站工人在2019年7月抢通独库公路上的一处泥石流路段(翻拍资料照片);下图为乌兰萨德克养护站工人在2022年5月清理独库公路上的一处塌方路段(翻拍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乌兰萨德克养护站的工人驾驶清雪车辆在独库公路雪阻路段清雪(5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乌兰萨德克养护站工人驾驶装载机在独库公路的一处防雪走廊入口处清理积雪(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乌兰萨德克养护站工人宋雪岭在海拔约3400米的哈希勒根隧道附近观察山体上积雪崩塌情况(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清雪间歇,乌兰萨德克养护站工人乌斯曼·巴克拿出手机试图寻找信号和家人通话(5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独库公路向天山深处延伸,由乌兰萨德克养护站工人耗时多日清理出的路面已清晰可见(5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即将开始一天的道路养护工作,乌兰萨德克养护站的工人进行班前学习,叮嘱养护中的安全注意事项(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乌兰萨德克养护站的工人驾驶装载机在独库公路上清理碎落的山石(5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乌兰萨德克养护站的工人在独库公路上清理碎落的山石(5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乌兰萨德克养护站的工人在位于山腰的独库公路上清理碎落的山石(5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乌兰萨德克养护站工人宋雪岭(左)和工友乌斯曼·巴克商量当天的除雪计划(5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这是5月10日在独库公路哈希勒根隧道附近拍摄的一处长约200米的防雪走廊(无人机照片)。每遇雪崩,积雪冰碴从廊顶顺势滑向深谷,从而不影响通行安全。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乌兰萨德克养护站工人宋雪岭在独库公路的一处防雪走廊内检查是否有墙体受损(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乌兰萨德克养护站工人乌斯曼·巴克驾驶装载机在独库公路的雪崩多发路段上清雪(5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乌兰萨德克养护站工人亚力坤·赛买提驾驶抛雪机清理独库公路上的积雪(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乌兰萨德克养护站工人宋雪岭驾车行驶在独库公路上(5月9日摄)。长时间雪地作业须佩戴墨镜,前挡风玻璃上的裂痕为山体落石所致。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乌兰萨德克养护站工人宋雪岭在海拔约3400米的哈希勒根隧道附近测量积雪深度(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乌兰萨德克养护站工人宋雪岭在海拔约3400米的哈希勒根隧道附近测量积雪深度(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独库公路向天山深处延伸,由乌兰萨德克养护站工人耗时多日清理出的路面已清晰可见(5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乌兰萨德克养护站的工人驾车在独库公路上进行养护巡道,驶出清理积雪后的哈希勒根隧道(无人机照片,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完成当日的清雪作业任务后,乌兰萨德克养护站工人亚力坤·赛买提(左)、乌斯曼·巴克(中)和宋雪岭在一旁休息聊天(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乌兰萨德克养护站工人宋雪岭(左)、乌斯曼·巴克(中)、亚力坤·赛买提在哈希勒根隧道附近的合影(5月10日摄)。乌斯曼自建站起入职,已年近六旬,一直守护独库公路,是宋雪岭、亚力坤两人的师傅。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乌兰萨德克养护站的工人在站里的文化展板旁介绍依托护路实践经验而编写的《G217线独库公路灾害处置手册》(5月10日摄)。在长期的护路工作中,工人们总结了大量实用方法,积极应对公路地质灾害。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乌兰萨德克养护站的工人驾车下山,途经独库公路旁的“守护天山路”文化景观雕塑(5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纠错】 【责任编辑:董志涛 】
阅读下一篇: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61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