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1/ 12 17:58:24
来源:新疆油田

王炳诚:北洋学子的石油情

字体:

点击观看视频

  王炳诚,男,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12月出生于天津。1948年在北洋大学参加革命,1951年毕业后志愿到新疆工作,分配到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在早期新疆工作期间,历任新疆石油管理局独山子矿务局钻井处总工程师、克拉玛依钻探处总工程师、克拉玛依矿务局钻井处总工程师、克拉玛依矿务局副总工程师。1953年获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特等劳动模范,1954年获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特等劳动模范。1991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在新疆塔里木油田离休。

  1996年,69岁的王炳诚延期9年后,毅然选择在新疆塔里木油田离休。时任中国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的王涛感到非常惊讶,因为除了新疆,无论在其它任何油田离休,条件都将远远好过这里。而王炳诚偏偏选择新疆作为石油人生的最后一站!

  “因为我是新疆油田培养出来的第一代钻井总工程师,更为了兑现当初和同学们许下的誓言‘生为新疆人,死为新疆魂。’”王炳诚如是说。

  从1951年志愿进疆参与新中国石油工业建设的那天起,从来都是组织安排去哪里就去哪里,党指向哪里就冲到哪里。这个曾在最艰难、最昂扬的年代参与克拉玛依油田最初钻探和开发建设的第一代石油人,以克拉玛依油田为起点,一生辗转征战过川中石油会战、大庆石油会战、江汉石油会战、“六上塔里木”会战,以及吉林油田、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局等全国7个油田,在石油战线戎马驰骋了45年。

点击收听音频

  奔赴边疆,以身许国立誓言

  1947年,王炳诚中学毕业,考入了天津北洋大学采矿系。1950年,因国家缺乏石油专业人才,北洋大学党组织号召一部分同学转学石油系。王炳诚在采矿系已读了三年,现在转学石油系,等于要从头学起。但他响应党的号召,带动其他几个同学一起转入石油系。

  1951年8月,毕业于北洋大学的张毅、王炳诚、姜国清、李淑贞等7人心潮澎湃,他们自愿报名到大西北、到边疆去。那个年代,大学生都以哪里艰苦去哪里为荣。作为新中国输送到大西北石油战线的第一批高等学府学子,面对即将开启的斑斓人生,所有人都卯足了劲儿。还未正式毕业,他们就被召集到北京学习。

  王炳诚至今还记得当时朱德总司令在报告中提到,祖国大江南北一片欣欣向荣,大西北辽阔疆域期待着你们去开发、去建设,盼望着你们去发展、去壮大!

  西安成为这批北洋学子的人生转折点。西北军政委员领导会向奔赴大西北的120名大学生宣布,新疆地区需要8个学理工的大学生。王炳诚等7个北洋学子简单地商量了一下,达成了“共赴新疆”的共识。一路风沙一路尘,几千公里坐着大卡车走了一个月,他们才到达迪化(今乌鲁木齐)。王震将军亲自接待了他们,做了激情昂扬的动员讲话,鼓励大家在新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听完讲话,七人心潮澎湃,立下了“生为新疆人,死为新疆魂”的誓言,要永远扎根在边疆。当时,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总部设在独山子,干部处中方处长黎岚亲自赶到乌鲁木齐来接人。

  在奔赴新疆的一路,知识分子受到的重视,令王炳诚等人感到十分激动。

  志存高远,不怕艰苦不怕难

  1951年9月12日,他们一行七人到了独山子,开始了人生的崭新画卷。

  所有人全都分配到一线顶岗做工人,职称是实习工程师,采矿系毕业的王炳诚、张毅和张从哲3人分配到钻井处工作。接下来,公司领导约他们谈了一次话。中苏石油股份公司苏籍总经理聂列亭一开头就宣布了一个明确的思想:这次中方来的同志都应该被培养成为将来的中方专家。他说,每个人应该在一门具体的工作中亲自动手,从头学起。

  他开始不分白天黑夜跟着苏联专家上井场,从最苦最累的捞泥浆池沙子、搅拌泥浆、打扫井场做起。一个井开钻以后,就需整日整夜持续钻进,没有休息日。在夏天,沙漠地带特有的炙热袭击着他们。在冬天,经常是零下三十多度,有时没日没夜飘着密密的雪花,他们也坚持在井上工作,连续8小时不进任何食物。脚上穿着毡袜,外面再套上毡筒,身上在小皮衣外再加上一件大皮袄,戴上羊皮帽和手套,整个人就像一个圆圆的大冬瓜似的。夜里,要是站久了,鞋子会在地上冻住,胡子眉毛挂满白霜。

  冬天上井架对他们而言是最艰难的考验。这样一个仰头望去就像触着云天的40多米高的井架,仅仅是由一些稀疏的钢条架起来的,沿着在这样空疏的钢架外面所铺设的单薄的铁梯爬上去,简直是令人心惊胆战。在一个寒冬的夜晚,井里喷出瓦斯、水和泥浆,井架都结了冰。假如不把那些冰块清除,机器一旦开动,井架上的冰块就会掉落下来把人砸伤。钻井技师叫王炳诚上去把井架上那些冰块清除掉。那时正是深夜2-3时,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楚。一级一级的扶梯只装到24米,再上去就不是梯子,而是一格一格钉在井架上的一些扶手了,王炳诚就一格一格地在这些扶手上爬上去。有一条冰块,王炳诚看上去好像是一个扶手,一把抓住,冰一碎,扑了个空。幸好他另外一只手还没有放开,身子在空中颠荡了一下,没有摔下来。

  王炳诚勇敢地面对着摆在他面前的严峻考验一步一步走下去,在那冰天雪地之中,他和工人之间的距离一点一点缩小了起来。当他用手撩着在泥浆槽里流着的泥浆时,就像缝衣工人扬着布料、印刷工人掀着纸张、油漆工人搅着油漆一样的自然,不再有什么生硬的感觉。他可以根据井口出来的泥浆颜色和质量,判断井况是不是正常。当井况是正常的,他便会说:“你瞧,那泥浆多漂亮,亮光光的。”他终于成了工人行列中的一员。

  脚踏实地,奋斗铸就功勋路

  到独山子油矿不到两年,王炳诚就从场地工、架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司钻,带领着一个全部由中方人员组成的班组。当司钻期间,几位苏联专家对王炳诚所在班组很是放心,因为在事故频出的年代,他的班组从未出现过任何事故。王炳诚一心扑在工作上,苦战鏖战,连班工作是常事。

  1953年“十·一”那天,王炳诚在国庆观礼时,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次观礼,王炳诚终生铭记,更加坚定了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石油事业的决心。

  1953年底,王炳诚被钻井处任命为副钻井技师,开始独立负责独山子89号井。他创新管理组织方式,由司钻担任“8小时钻井技师”,实现了人人身上有责任。就是这口井,让王炳诚及其所在的钻井队名扬独山子矿区,甚至全国油田。他们采取快速钻进的方式,创造了日进尺230米的全国最高纪录,并提前半个月完成任务。接下来是独山子38号井,然后是已经停钻的52号井。在担任钻井技师一年多的时间里,王炳诚一共交了4口井,实现了井井安全无事故,是当年20多个钻井队中唯一一个全年无事故的钻井队。就这样,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第一个以技师名字命名的“王炳诚青年钻井队”得以诞生。

  1955年1月,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合作结束,成立了新疆石油公司,公司下设独山子矿务局。年仅27岁的王炳诚被任命为独山子钻井处总工程师。他不仅要组织全处的技术工作,还要搞好前后方的协调,更要负责对20多个钻井队进行技术指导。独山子油田和安集海、霍尔果斯探区是准噶尔盆地南缘天山山前凹陷上的几个构造,地质情况异常复杂,经常要处理井喷事故。面对异常复杂的地质状况,王炳诚没有退缩,而是发扬啃硬骨头的精神,深入学习,刻苦钻研,终于练就了一身处理异常状况的真本领。艰巨挑战成就了王炳诚,也成就了后来克拉玛依油田钻井的辉煌,更为王炳诚今后征战各大油田会战铺平了道路。这年夏天,独山子76号井发生井喷,王炳诚赶到井场处理,冒着生命危险,成功处理了事故。此后,王炳诚先后带队制服了黑油山1号井和2号井井喷。

  1956年4月,王炳诚被任命为克拉玛依钻探处总工程师,也是最年轻的钻井总工程师。短短几个月的时间,20多台大、中型钻机和1000多人的钻井队伍蜂拥而至,住地窖,吃咸菜,每人一天只分配有限的水,断菜是常事。生活上的苦难,工作上的艰辛,没有难倒在克拉玛依创业的钻井工人。每隔几天就有钻井出油的捷报,人们为井井出油而异常兴奋。成千上万为油而来的人们,都为祖国找到了油田而欢乐,人们把苦啊、累啊、难啊都抛在了脑后。王炳诚在这样火热的年代中走上了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矿务局副总工程师的岗位,负责全局技术工作,指挥由52个钻井队组成的全国第一个钻井“大兵团”,鏖战在百里戈壁。红山嘴、白碱滩、百口泉、乌尔禾都见到了油,油田的整个轮廓日渐出现在人们面前,克拉玛依大油田的气象逐渐形成。

  1960年春节刚过,王炳诚被新疆石油管理局任命为松辽会战暨大庆石油会战新疆探区副总指挥兼总工程师。历史如梭,岁月如歌,在克拉玛依工作10年的经历深深镌刻在王炳诚的心中。当年奔赴新疆时“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铿锵誓言,血气方刚、纵横捭阖、鏖战石油战线的日日夜夜,铸就了他为祖国石油事业奋斗一生的强大精神力量。

  王炳诚在2021年8月1日央视播出的《百年歌声》中说:“大家认为身上沾了油,这个油是给国家的,是我们的荣耀。”为了甩掉贫油国的帽子,为了建设祖国,王炳诚一共走了七个油田,用青春丈量了祖国石油的版图。据他计算,自己踏过的土地按路程算下来足有三万九千多公里,接近赤道周长。据他的妻子钟珊回忆,大搬家七次,小搬家二十八次。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我为祖国献石油。”王炳诚这样总结他们那一代人的石油精神。

  口述:王炳诚 整理:李春华 编审:申广志

  顾问:王新明 郭仲军 王连芳 杨建堂 尹文忠 蒲光勇 刘宝宏 丁仲贻 李学义

【纠错】 【责任编辑:董志涛 】
阅读下一篇: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78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