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9/ 22 10:14:54
来源:新华网

从“嫦娥奔月”到“嫦娥探月”,看神话如何降临现实?

字体:

  “一年月色最明夜, 千里人心共赏时。”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来了。中秋是一个与月亮息息相关的节日,千年以前,古人们对月亮抱有美好的幻想:“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玉兔捣药”的神话故事为月亮蒙上一层神秘浪漫的面纱。

  渐渐地,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对月亮的幻想上。元末明初,战功赫赫的万户在晚年时期潜心钻研火箭技术,一心想要飞天。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把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椅子上。他命令仆人点燃火箭,仆人忧心忡忡地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华夏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可惜他未能成功,“火箭”在空中自燃爆炸,万户也从椅子上跌落下来,从此长眠在万家山。他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却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尝试利用火箭升空的首次壮举,20世纪70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把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Wan Hoo)环形山”以此纪念这位世界航天始祖。

  古往今来,神话故事、诗词歌赋代代相传。现代以来,随着科技发展,中国人对月亮的科学探索愈发深入。

  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工程领导小组以中国传承千年的浪漫神话为其命名为“嫦娥工程”,“探月之旅”正式开启。

  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升空,传回第一幅月球三维影像图,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2010年,嫦娥二号完成对月球虹湾局部区域高分辨率成像拍照,首次实现中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刷新中国航天新高度。

  2013年,嫦娥三号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及月面巡视勘查,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落”全面实现。

  2018年,嫦娥四号成功发射。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后,最终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2020年,嫦娥五号发射升空,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而后带着1731克月球样本平安返乡。我国成为第三个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

  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未来,中国的行星探测计划将向着月球、火星乃至更遥远的深空迈进。

  中秋佳节,别忘了与家人团圆,与朋友相聚。若远隔千里,不妨抬头看看皎洁的月光,确有“天涯共此时”之感。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中国探月与深空探测网

  (作者:周倩、实习生吴晓瑜、李庆)

 

【纠错】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董志涛 】
阅读下一篇: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88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