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丰台园抢跑“高精尖”:从菜田到创新高地
2018-01-24 07:16:12 来源: 新京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中关村丰台园鸟瞰。

  丰台园企业交控科技研发的国内首条无人驾驶地铁燕房线。

  丰台园企业爱科迪公司研制的通信天线系统。

  近年来,丰台园不忘科技创新的初心,牢记第一批国家高新区的使命,总收入连年保持增长8%,为丰台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丰台园将抓住全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机遇,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继续优化“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轨道交通产业集聚优势发展,推动产业智能化、现代化、国际化,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全力以赴打造首都科技创新前沿阵地,助力新时代首都经济实现新发展。

  “真是一眼二十年。”

  在中关村丰台园(以下简称“丰台园”)工作数年的韩兰佳感叹,从最早的厂房化设计,到总部经济时期中西合璧式的独栋办公楼,到现在更具有高精尖创新氛围的鳞次栉比的现代化楼宇,一寸寸土地的变化,都在无声地讲述着丰台园26年来的漫漫创业史。

  26年与数度转型

  已在丰台园工作数年的韩兰佳与园区结缘于1997年。

  那时韩兰佳还只是一个来北京上大学的大一新生。当时,出国还是一件稀罕事儿,吸收了近百座世界著名建筑景观的世界公园值得一去,在朋友的带领下,韩兰佳从和平里坐车前往位于花乡大葆台的世界公园,然而沿途的景致让她越走心里越打鼓。

  “来北京,必去的是天安门、故宫、颐和园,都是很壮观的大城市景象。但这条路上,沿途全是白菜地、农村小道,真是越走越偏僻,压根不像北京。”

  事后,韩兰佳才知道,这一片荒凉的土地,正是最早期的丰台园。

  从白菜地到总部经济,再到高技术创新基地,26年来,丰台园的一次次转型,浓缩了北京城市的发展史。

  1991年11月,作为中关村最早的“一区三园”之一,中关村丰台园获批成立,并于次年开始建设。为什么会有丰台园?最大的因素,来源于其天然的产业基础——当时数据统计,全北京所有的军工院所,一多半位于丰台,轨道交通行业也与此相似。这些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宝贵财富,让丰台园拥有无可撼动的发展优势。

  园区刚开始建设时,聚集了一大批高端制造环节,之后随着北京“城区”范围的扩大,相继诞生了城乡接合部、城市功能拓展区、中心城区等等说法,而园区的生产环节也逐步疏解,发展重点随之变化。

  到2007年的时候,丰台园的总部基地刚刚建好,销售招商的过程中,对产业并不“挑剔”。“随着继续发展,发现这种总部经济也有局限,如果只是普通的服务业,租下房子办公、做点小生意,这种‘总部’与高新区的定位并不契合。”目前在丰台园综合发展处工作的韩兰佳表示随着北京各区定位更加明确,作为中心城区的丰台,需要将越发紧俏的资源,提供给更加尖端的产业。

  “什么样的产出才是最高的?一定是基于人才与研发环节的聚集,将这个‘牛鼻子’抓住,园区的发展就有了长远的基础。”近年来,丰台园着力于发展高端产业,以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同时着眼于实体经济。十年过去,园区已经成为高新企业聚集地。

  轨道上的科技园

  在丰台园走一圈,一列高铁造出来——不少人听过这句话。

  近年来,“高铁”已成为我国外交名片,甚至位列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之中。在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飞速发展中,丰台园功不可没。

  全球首次实现自动驾驶的时速200公里城际铁路莞惠城际即将年内开通,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首条全自动运行线路北京地铁燕房线去年年底试运营,全球首条互联互通地铁重庆地铁五号线信号系统交叉测试成功……这些广为人知的“黑科技”的技术研发,其实都在丰台园。

  在“高精尖”产业上的抢跑,让丰台园成为“轨道上的科技园”。

  截至目前,丰台园已聚集骨干轨道交通企业133家,成为国内轨道交通产业规模效益最显著、研发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不少企业在这里孵化、成长、崭露头角。

  五六百平米的办公室变成11层的办公楼,三四十人的创业团队扩展为200多人的创业板上市企业,北京鼎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丰台园中成长了15年。

  鼎汉从事轨道交通高端装备的研发生产。最开始择址时,看到丰台轨道交通的产业地缘优势,及园区提供办公场所、租金减免等帮扶政策,鼎汉决定在此扎根。

  副总裁万卿介绍,公司从2002年开始孵化,2009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到今年,鼎汉一年的订单量已有十几亿元,发展迅速。

  同样在丰台园成长起来的还有中国铁路通信信号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通号”)。

  高铁列车运行控制技术是高铁的“大脑和中枢神经”,是高铁三大核心技术之一,具有技术含量高、系统复杂、掌握难度大等特点,一度被全球极少数跨国公司垄断,成为世界各国发展高铁的技术瓶颈。“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引不进来的,还得实实在在干出来。”中国通号董事长周志亮说。

  在我国高铁建设初期,中国通号集聚超过3000人的高端研发团队,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路径,历经3年,实现了我国高铁、地铁全套列车控制系统技术的完全自主化和产品的100%国产化,完成了轨道交通核心自主技术的重大突破。截至目前,在我国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铁中,他们的核心设备市场占有率超过90%。

  中国通号的创新成果,正是丰台园实施创新驱动的一个缩影。

  在丰台园,中国通号建设了世界一流的3个综合实验室和48个专项实验室,对园区内其他企业开放,园区也会对共享实验室进行补贴。该模式提高了大企业实验设施的利用效能,降低了小企业的成本。而这样的实验室,在丰台园有上百个。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曾介绍,发展高精尖产业可为北京落实城市战略定位提供物质基础、财力支撑和解决方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面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正是丰台区今年重点工作之一。其中就要求丰台园做大做强轨道交通、军民融合等优势产业,完善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资金扶持助力自主创新

  不过,轨道交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2年,受到温州动车追尾脱轨事故的影响,整个高铁行业发展迎来“寒冬”,鼎汉也未能幸免。

  “当年的收入只有2亿,比往年都低,利润只有1千万,是以往的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万卿回忆,2012年,鼎汉刚刚上市3年,在研发上投入力度很大,市场受阻给经营业绩带来压力,公司上下陷入迷茫。

  研发与创新是高新企业的生命力,但研发投入需要高昂的成本,这对年轻的企业来说无疑意味着风险,而让鼎汉在自主创新之路上“横下心来”的,是园区带来的500万。

  在轨道交通的电源切换过程中,由于会有中断,电源后端设备容易出现重启等问题,不利于列车运行。2011年,鼎汉开始研发零中断轨道交通电源系统,希望解决“断片”的缺点。经过一年多时间,技术日渐成熟,不料却迎头赶上“寒冬”。

  了解到这项技术后,园区为公司加了把力,帮助公司申报了科委、经信委的相关项目,为公司争取到500万元的资金支持。

  园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李菲介绍,国家的产业导向,会通过一个个项目来贯彻落实,企业能够从中得到不少资金支持,缓解创业困难。但很多企业虽然掌握优秀的研发成果,对于政府部门出台的支持政策却并不了解。为此,园区建立了详细的项目库,对重点企业的重点项目情况进行了解,只要企业研发的技术符合项目要求,园区就会帮助他们进行申报,争取资金补贴。

  而对鼎汉来说,园区帮企业申报下来的,不仅仅是一笔资金。

  “500万起不到颠覆性的作用,但它带来精神上的支持是很强的,至少证明你研发出来的产品和技术足以得到政府的认可。”万卿介绍,这项技术最终稳固了鼎汉在整个行业的地位,目前其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0%以上,在地铁市场达到了80%。

  李菲介绍,现在园区会对各类科技项目进行分析和跟踪,以对接项目申报与知识产权工作,如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还会进行“一对一”的重点指导,提供量体裁衣的服务,以提高企业申报项目水平和成功率。园区还与市区相关部门保持沟通,对优秀企业优秀项目进行推介,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争取政策扶持、拓宽融资渠道。

  院士“入站”攻克人才短板

  在企业创新创业过程中,除了经费,人才与技术往往也面临瓶颈。

  航天数维是一家研发无人机航拍相关技术的公司。2016年从六里桥搬来丰台园。2016年年初,航天数维开始研究搭载在无人机上的宽幅相机与窄带多光谱相机技术。相比传统相机,这个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拍摄效率,并通过组合红外波段、绿波段等各类波段观测植被病虫害、预测农作物产量等。但由于该项技术业内罕见,前期也没有技术可以参考,几个月后,公司遇到了技术瓶颈。

  “一是抖动问题。平时我们拿着相机拍照,如果抖了,成像就会虚化,相机搭载在无人机上会震动,出现了这种情况。其次就是相机检校问题。”公司经理郑永康介绍,在拍摄画面时,由于镜头曲面不完全光滑,往往会出现图像中心正常、而周围畸变的问题,此时就需要获取畸变参数,后期进行调校与还原。如果不克服这两个难关,产品无法顺利研发,但是缺乏相关技术和设备,企业束手无策。

  刘先林是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测绘专家,也是中国工程院的首批院士之一,在航空摄影测量领域深耕数十年。航天数维希望借助刘先林的力量,但由于缺乏中间人,难以与专家对接。

  “我们成立过民营企业家联谊会,大家定期聚在一起,讨论关注的领域、提出诉求,当时就有一家企业负责人说,企业研发的技术需要院士专家的智力支持,知道专家是谁,但是光凭民营企业自己,很难建立合作关系。”园区企服中心副主任李刚说。

  2011年,北京市首批院士专家服务中心之一在丰台园成立,主要面向规模较小、有临时阶段性需求的企业,中心每年会组织专家团队与企业对接。而针对具有长期稳定合作需求的企业,园区则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帮助企业和专家牵线搭桥,建立长期联系,“牵线”成功,企业将挂牌站点,同时获得15万-20万元的补贴。

  2016年,园区了解到航天数维的困境,开始帮忙联络院士,促成了两方的合作。有时是刘先林来企业考察,有时是企业遇到问题去院士院所进行讨论、将设备拿到院所做研究,经过几个月,两大难关被突破,2017年,航天数维院士专家工作站也正式挂牌,成为园区内18个建成工作站之一。

  服务“开路”聚集创新资源

  园区与政府的各类服务让企业有了成长的“温床”,越来越多的创新资源也在此聚集。

  目前,园区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家,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49家。园区从业人员约17.3万人,拥有中高级职称人数为3.6万人,拥有“千人计划”3人、“海聚工程”2人、“高聚工程”3人、“万人计划”2人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端人才2名。

  除了建立17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院士和专家38名外,还建立了北京市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8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分站17家,累计招收博士进站45名。

  这些资源最终汇聚成一项项实在的技术成果。

  截至目前,有32家园区企业参与的25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4家园区企业参与的49个项目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并不断涌现出石墨烯领域的节能改进剂“碳威”、应急救援领域的“人脸识别系统”及轨道交通领域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等。近五年来,园区平均每年有超过200家企业的科技项目获国家、北京、中关村及区级项目立项支持。

  在优势产业领域,丰台园的实力越发强劲。以轨道交通为例,丰台园目前聚集了以中国中车、中国通号、中国中铁等为龙头的重点企业133家,总收入达千亿元,涵盖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占领了设计勘察、通信信号、智能控制和运营服务等高端环节的高地。

  26年来,丰台园的总收入由建园初期的6200万元上升到5000亿元(2017年),留区税收由不足百万元上升到33亿元(2017年),以不足丰台区1%的土地面积,创造出了近1/3的财政收入。

  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园区将聚焦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

  突出高端化发展,坚持高端引领与空间拓展相结合,重点引进科技研发能力强、综合贡献度高的企业,努力打造首都科技创新前沿阵地。突出特色化发展,抓住当前全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三城一区”建设的机遇,借助航天一院、航天三院、中国中铁、中国通号等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资源优势,积极搭平台、建机制、出政策、优服务,打造航天、高铁两大国家名片的服务加速器,推动轨道交通、军民融合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突出差异化发展,努力建设集技术研发、创新孵化、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平台,形成产、学、研、用紧密衔接的自主创新体系。

  抓住全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机遇,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继续优化“高精尖”经济结构,努力打造首都科技创新前沿阵地。(记者 戴轩)

+1
【纠错】 责任编辑: 陈听雨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河南鲁山阿婆寨景区现雾凇景观
河南鲁山阿婆寨景区现雾凇景观
“盱眙龙虾”年味飘香
“盱眙龙虾”年味飘香
印尼万丹省南部海域发生地震
印尼万丹省南部海域发生地震
赶制灯笼迎新春
赶制灯笼迎新春

01016012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30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