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荆州文保人:“化腐朽为惊艳” 从不“大意”的“国宝”
2017-05-26 07:44:55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土匪”吴顺清的“嘴”

  一个团队,领军人物是什么样,团队就是什么样。就像《亮剑》中的李云龙。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是国家文物局首批三大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之一,迄今已修复长沙马王堆汉墓、北京老山汉墓、北京金陵王墓等全国各地出土木漆器类文物6000余件,纺织品500多件。修复饱水竹木简牍约12万枚,占目前全国已出土竹木简牍70%以上。

  文保中心之所以在全国文保界那么有名,离不开领军的吴顺清。

  年近古稀,吴顺清有个全国文保界都知道——他自己也常用来自嘲的不雅绰号——土匪。这个绰号的得来,源自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在荆州纪南城遗址展开一场国家级“考古大会战”,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吴顺清年轻霸气、干劲十足,在艰苦的考古发掘现场叱咤指挥,被老一代考古工作者戏称为“土匪”。

  现在文保中心的年轻人不敢这么叫他,用了个网上流行的称呼:段子手。

  一年中,救火一样奔波在全国各地,能请动吴顺清,或者需要劳他大驾的,都是难题。但只要一回到中心,修复室里就会充满着笑声。

  文博工作特别艰苦,常常在考古工地边搭个棚子,一住就是几个月。“到了冬天,有时一觉醒来,被子上面都是雪。”说起这些苦,吴顺清总是乐,“干了一天活,晚上没事我们就在一起喝酒,讲笑话”。

  “段子手”就这样在荒山野外的古墓旁炼成了。

  吴顺清常讲不衰的经典段子,就是自己如何“误打误撞”进入文保行业。1973年,从武汉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毕业,吴顺清专业对口被分配到荆州市燃化局,到那里报到时他却惊讶地发现,自己被通知到荆州博物馆上班。

  “我一个学化学的,到博物馆干什么?”吴顺清性格本来就很冲,不能搞自己的专业让他大为不满,闹起了情绪。他说:“我非常不愿意来,赌了三天气。后来听说不服从分配就要回学校,没办法只好到博物馆报到。”

  “如果15号之前报到,能领到一个月工资,结果我16号上午报到。”每次说到这里,吴顺清都哈哈大笑,“就差半天啊,少了半个月的工资!”

  专业不对口、少领半个月工资,吴顺清颇为郁闷地进入文保行业。万没想到,前方等着他的,是一个大大的惊喜。

  当年国家文物局征集一批珍贵文物出国展览,荆州博物馆挑选了几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漆木耳杯送展,但这些珍贵的文物竟然落选,原因是没有经过脱水处理,不具备展出条件。痛定思痛,博物馆下决心成立自己的实验室,吴顺清阴差阳错成了被招募的“第一人”。

  发现自己竟然可以在考古行当学以致用,吴顺清激动不已,从此一头扎进技术研发当中,乐此不疲。野外工作的辛苦、实验条件的简陋、文物修复的寂寞,对他而言都不值一提,全是可以用来做“段子”背景的。

  说起当年事,他给自己勾勒了一个专家型的“土匪形象”:在考古工地,留着半长发、戴着墨镜、穿着八十年代流行的喇叭裤,没日没夜扑在各种出土文物的抢救中。

  工作中的吴顺清确实“匪气”十足。在考古发掘现场,他冲在前面,谁消极怠工、谁不严谨就和谁吵架;在实验室里,没有条件强行创造条件,什么困难都得“靠边站”。

  当年国家物质贫乏、财力有限,实验室连个冰柜都没有,他把自家好不容易攒钱买的第一个冰箱拿来存放各种实验制剂,他带领的团队还一度挤在他家里办公、做实验。

  这个舍我其谁的工作狂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全国顶尖、世界领先的修复技术,把一件又一件出土后脆弱不堪的漆木器、丝织品,从糟朽腐烂、灰飞烟灭的边缘拯救回来,重现千年前的美艳。

  现在的吴顺清,依然保留着充满艺术气质的发型,保留着随时幽自己一默的习惯。他去国家文物局以及各地文物单位,“刷脸”就行,听见他爽朗的笑声,老朋友们就知道,“土匪”来了。

  作为开创者和奠基人,吴顺清鲜明的个人风格已经成为整个荆州文保中心的风格,并逐渐内化成一种传统。一走进文保中心,各种对文物修复工作者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就立刻被颠覆。这里的年轻人留着帅气的发型,戴着时髦的耳机,却统一穿着灰蓝的工作服,一坐就是一天,安静无声地修复着残破的古董。这里的长者,看起来不苟言笑,专心致志埋头在修复中,但一到下班,立马变身“段子手”,他们一脸严肃互相“谴责”的话,能让旁人听了大笑不止。

  记者采访中,难得遇到吴老不被外地“抢走”,整整一个星期亲自泡在修复室指挥。因为国宝中的国宝——马山一号墓锦袍被送来进一步加固修复。这件著名的锦袍出土之后被小心冷藏35年,此次冷藏室的墙都被凿开了,才能保证一点不折叠地运出来。

  有吴顺清坐镇,能真切体会到什么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在这样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面前,他们既用丰富老道的经验按部就班、从容不迫地进行加固,又针对具体情况不断变化、创新修复手段。即便是用来修补锦袍缺失部分的一小块丝织品该如何染色,他们也反复商量、试验了很久。

  “用红茶试试。”吴顺清派工作人员去买红茶,他认为即便是修补部分的染色,也应该尽量不用化学制剂,以免间接影响到文物本身。买来的红茶经过调试不合适,吴顺清又让去换普洱茶。为了红茶开封后能不能退换的问题,大家还笑谈了一下。

  “我们要对文物负责,对历史负责。”说到文物修复能达到的效果,一直笑呵呵的吴顺清脸色变得特别凝重。他说,年轻时天不怕地不怕,现在修复的文物越来越多,人也越来越谨慎。“就像这件锦袍,我现在考虑的,不仅仅是修复到能展出的水平,而是怎样才能让它在后世长长久久保存下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1
【纠错】 责任编辑: 刘琼
相关新闻
  • 揭秘陕西“480库”:数万件文物有了“身份证”
    在陕西省旬邑县的一处山崖上,有一个代号“480”的神秘库房,记者19日从陕西历史博物馆了解到,曾在这里封存了几十年的1000多箱文物,经过文物工作者的清理登记,让这数万件文物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2017-05-19 15:10:56
  • 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 乐在其中——访首都博物馆文物修复工作者
    图为首都博物馆展厅内的《红纱罗地平金彩绣百子金龙花卉女夹衣》 /首都博物馆供图触摸历史那些小心翼翼的幸福和自豪暮春的光景,草长莺飞。坐在窗前,修复师张荣凤安静地在一块布料上一针针地绣制图案。与外面喧闹的世界形成强烈反差,首都博物馆的纺织品文物修复室内安静平和。她的同事兰桂环,也在不远处静静地修复一件清代盘金绣龙纹上衣。与其他文物相比,纺织品文物由于质地脆弱,极易损毁,工作室的修复师们每一个动作都格外小心翼翼,生怕有一丝疏忽和误差。图为修复员们在测量文物的基本数据/新华网王莹摄的确,文物修复是个慢活,纺织品文物修复更是慢活中的精细活。
    2017-04-28 13:50:48
  • 守庙人雷思凤:让文物不再丢失,愿丢失文物早日回家
    14年前,山西平遥文保员雷思凤临危受命,从开放热闹的“国保”镇国寺举家搬迁到屡屡失盗的“市保”清凉寺,从此一家人24小时“站岗”守护文物。
    2017-05-01 11:18:39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春意盎然
春意盎然
西安:十五到 元宵俏
西安:十五到 元宵俏
野外实战 磨砺“刀锋”
野外实战 磨砺“刀锋”
闹鱼灯 迎元宵
闹鱼灯 迎元宵

01016024000000000000000001110117112101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