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5/ 23 10:37:37
来源:新华网

显影中国|两代人40年接力 3000亩沙地变绿洲

字体:

  

  4月21日,李建国(左)和妻子商量治沙方案。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今年53岁的李建国家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巴嘎额尔和图嘎查,地处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漠北缘。

  4月21日,治沙人在烈日下劳作。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经常被巨大的风沙笼罩,气候干旱,降雨稀少,几乎寸草不生。

  4月21日,李建国同雇佣的治沙工人共同劳作,在风沙中午餐。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李建国一家饱受风沙侵袭,后来成为荒漠上的逐绿人。在和父母一起植树造林20年后,李建国和妻子又用20年时间继续坚守,将自家3000多亩沙地逐步变成绿洲,极大地改善了生存环境。

    4月21日,李建国拾捡柠条制作沙障,阻固明沙随意流动。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现在,走进李建国家的沙地,柠条、羊柴、沙蒿等治沙植物随处可见,明沙逐渐被植被覆盖。

  4月21日,李建国驾驶皮卡汽车运送治沙物资。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通过治沙改土,牧场与种植沙柳、灌木林等结合,李建国家饲养的羊群,每年能出栏二百多只羊,加上国家公益林补贴、销售沙柳等,一年收入二三十万元。

  4月21日,李建国驾驶工程车整理平茬后的柠条。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过去,这里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一场大风沙能把拉柠条的毛驴车掀翻,能把新入地的草种吹光、青苗吹断,把草都埋进沙子里。刮一宿风,门被沙子堵得推不开。”说起从前风沙肆虐的景象,李建国记忆犹新。

  4月21日,李建国骑摩托车在沙地穿行,查看治沙进度。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4月21日,李建国捆绑柠条,制作沙障。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土地和牧场承包到户以来,李建国一家倾其所有与风沙搏斗,靠着手中的铁锹、驴车等简陋工具,在年复一年的栽种治沙中,实现了从沙赶人到人赶沙的改变,阻挡住了风沙肆虐的脚步。

  4月21日,李建国发现沙地里生长的野生沙盖菜。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4月21日,李建国在沙地里查看育栽的树苗。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4月21日,李建国家门前,过去寸草不生的地方现在已经是绿树成荫。新华网 杨腾格尔摄

【纠错】 【责任编辑:徐梅 】
阅读下一篇: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2068112963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