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1/ 08 11:32:14
来源:新华网

贵州毕节:厚植生态底色 走绿色发展新路

字体:

  新华网贵阳1月8日电(周远钢)近年来,贵州省毕节市始终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毕节市大力挖掘生态价值,发展绿色经济,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毕节市织金县凤凰生态公园一景。新华网 周远钢 摄

  “开荒开到边,种地种到天。冬季几大坡,秋收不满箩。耗子跪着啃,乌鸦舔不着……”这些顺口溜曾是20世纪80年代毕节市恶劣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过去,海雀村村民多数住着茅草房,人畜同居,极度贫困,森林覆盖率不到5%,水土流失严重。经过当地干部群众30多年的努力,海雀村曾经的荒山秃岭已成“万亩林海”,林地面积达1.3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5%上升到现在的80%左右,家家建起新房,林茂粮丰人民富足。

  据统计,1988年以来,毕节市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1878.6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14.9%增长到60%;森林蓄积量从785万立方米增加到6210万立方米;国家储备林建设规模面积291.10万亩,投资294.19亿元,是全国以地级市为单位,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储备林PPP项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断增加的绿色让毕节的发展更有“底气”。近年来,毕节市委、市政府将产业建设与营造林建设相结合,编制完成了刺梨、皂角等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并组建工作专班,开展技术培训,为特色经果林种植、选育、研发、示范、推广等提供保障,推动特色林业产业发展。

  在织金县猫场镇,当地种植皂角超过4万亩,辐射带动2万多户群众增收,每年从全国各地收购皂角籽达3000吨以上,生产皂角精成品1000吨以上,年产值4亿元,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皂角米加工基地。

毕节市七星关区拱拢坪国有林场一景。新华网 周远钢 摄

  黔西市杜鹃街道大兴社区通过1000亩的林下白京菊和黄蜀葵种植,带动50户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实现村集体积累10万元以上;七星关区拱拢坪国有林场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康养业,并通过建设康养基地、鸟语林等,吸引游客前往休闲避暑康养……

  毕节市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思路,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和采集业。目前,全市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已达378.45万亩,实现产值49亿元,联结农村人口27.6万余人。

  近五年来,毕节市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国家储备林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完成营造林面积828.37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842.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5年前的48.04%上升到目前的60%。

  为加快绿色发展步伐,毕节近年制定出台《毕节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细则(试行)》《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工作方案》等文件,并全力推行林长制和河长制,把“治林”“治水”的制度落到实处,从而更好实现抓生态、促发展的目标。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达98%,出境河流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和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当前,毕节市共有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共计11858名,河湖长共计2861名,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河湖水体都有专人专管。

  据了解,2021年12月召开的毕节市第三次党代会擘画了未来五年建设“一区三高地、五个新毕节”的美好蓝图。下一步,毕节市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扎实做好减污、降碳、增绿“三篇大文章”,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谱写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绿色篇章。

【纠错】 【责任编辑:谢素香 】
阅读下一篇: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44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