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2 12/ 25 20:33:22
来源:新华社

新华全媒+丨“三西”巨变40年:从“苦甲天下”到振兴热土

字体:

    新华社兰州12月25日电 题:“三西”巨变40年:从“苦甲天下”到振兴热土

    新华社记者王朋、邹欣媛

    甘肃省定西市、河西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简称“三西”地区,这里曾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1982年国家启动了三西扶贫开发计划。经过40年的艰苦奋斗,无数“三西人”见证了当地从温饱难到产业兴、从越垦越穷到绿色发展、从“穷没治”到干劲足的嬗变。

    变化一:曾经的“救命薯”长了“能耐”,不仅助农增收,还出口海外。

    提起“三西”地区,不得不提这里最具代表性的农作物——马铃薯。在定西,当地相传有“三宝”,洋芋、土豆、马铃薯。“三宝”实为一物,在过去,这个玩笑中透着一股产业难发展的辛酸;如今再提,当地群众却洋溢着一股自信。

    在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的种薯繁育大棚里,大小如鹌鹑蛋的马铃薯格外吸睛。这些重量在几克至十几克不等的马铃薯,是种薯“原原种”。“原原种”按粒卖,一粒能卖0.5元,一亩温室大棚每年能产25万粒。

    在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马铃薯产业园内,工人在筛选马铃薯原原种。(新华社发)

    记者从定西市农业部门了解到,目前定西年产“原原种”12亿粒以上,除了供应国内市场,“朋友圈”还扩大至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埃及等国家和地区。此外,定西年产脱毒种薯200万吨以上、从事马铃薯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1500个、通过马铃薯产业脱贫的贫困户逾万户……

    一连串数字背后,是当地数十年抓产业促增收的坚守。经历了开发式扶贫、精准扶贫阶段,到迈步乡村振兴,“三西”地区通过特色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种植推广等一系列举措,不断夯实农村产业基础。

    变化二:“绝迹的水鸭子又回来了”,端起“生态饭碗”的“三西人”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三西”地区曾经有这样一段辛酸的回忆:40多年前,“三西”老百姓穷得没有柴火,只能铲草皮、挖树根,这样一来,本就脆弱和贫瘠的土地,面临更严重的水土流失。越穷越垦,越垦越穷。

    水土难守,百姓苦不堪言。自20世纪80年代起,宁夏固原市隆德县便铆足干劲,一个山头接着一个山头平田造林,保住了水土,固住了泥沙。近几年,隆德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解决了黄河三级支流渝河的跨界水污染问题。

    宁夏固原市隆德县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受访者供图)

    如今,渝河清流潺潺,两岸绿树成荫。“最令人欣喜的是,绝迹的水鸭子又回来了。”隆德县联财镇恒光村党支部书记高军元说,大家爱河护河的意识更强了。

    隆德县治山治水的实践是“三西”地区的一个缩影。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有6万多人通过生态移民搬迁,从根本上解决了祁连山区生态保护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问题;定西市用“以草带畜,以畜促草”的方式,保住了水土,带火了养殖业;宁夏泾源县生态改善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冰雪“冷资源”变为消费的“热产业”……

    上图为古浪县黄羊川镇石城村原貌。下图为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从过度索取到反哺保护,再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西”地区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不断加快。

    变化三:从“穷没治”到干劲足,干部群众凝心聚力、耕耘奋进。

    40年前,联合国专家来“三西”地区考察,撂下的评价说:“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就在这片土地上,40年前,国家启动三西扶贫开发计划,首开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先河。自那时起,“三西人”以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精神,硬是让这块贫瘠的土地开出幸福的花儿。

    “现在党和国家政策那么好,我们生活哪有理由不往前奔。”62岁的李守奎眼角含泪。

    李守奎是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三十铺村村民。这位憨厚朴实的西北汉子经历了太多的磨难。爱人前后经历了4次大手术,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一堆债;最困难的时候,他连去县城的10元路费都掏不出来。

    李守奎(左)在照顾生病卧床的爱人。(新华社记者 王朋 摄)

    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李守奎54岁的时候学起了中药材种植,又赶上了精准扶贫的好时候,如今他不仅靠种植中药材摆脱贫困,还成为育苗能手,远赴吉林桦甸、甘肃庆阳等地指导当地中药材种植。

    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像李守奎这样的“三西人”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干部群众凝心聚力,迈步乡村振兴的步子才更坚实有力。

    宁夏固原市隆德县神林乡杨野河村今年冬天准备搭建100栋钢架大棚,发展蔬菜产业。靠种草养牛脱了贫的村民,从来没种过菜。消息传开后,质疑、反对声不少。

    固原市隆德县神林乡杨野河村全貌(无人机照片 受访者供图)

    村党支部书记杨银贵召集党员干部,让大家动员村民并汇总大伙的意见。杨银贵说,有的村民担心种菜耽误打工,有的怕种了没人要,有的发愁没地种草养牛。党支部带头给村民解释:“菜种起来,家门口有打不完的工”“村上争取和当地种菜大户签合同,前提是村民要按照种菜大户的技术要求种菜”“村里协调流转闲置山地给养牛户种草”……在苦口婆心劝说下,蔬菜大棚的用地问题终于得到解决,杨野河封冻的土地正酝酿着勃勃生机。

    从久困于穷到摆脱绝对贫困,再到阔步走上乡村振兴路,贫困渐行渐远。没有歇脚、松劲的“三西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始向着美好幸福生活奋力奔跑。(完)

【纠错】 【责任编辑:王小华 】
阅读下一篇: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0541129231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