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4/ 22 10:07:09
来源:新华网

为你读书:我的二十世纪——屋顶上的梦

字体:

(主播:陈醉)

  一个人儿时的经历,往往会对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以至于人们在成年后,回望自己的童年片段,都能拆解出不少大小道理。作为在北京胡同长大的50后,作家宁肯在他的《我的二十世纪》这本书里,从自己的童年里提取了诸多元素:城墙、鸟、猫、火车、屋顶、自行车、防空洞……跟随他的文字,我们将去往哲思的哪个角落呢?

  今天我们来读这篇《屋顶上的梦》节选。

  屋顶是小时离梦最近的地方,而且想做就做,随时随地。

  上房顶是一种神秘的体验,什么时候上去都觉得周围是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那种由隐蔽展开的天空,远方,俯视,让你觉得世界上还存在着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自己,世界的陌生让你感到自己的陌生

。(生活中供潜意识发育的地方并不多,房顶是一个。潜意识苍白的人无论如何都是一个乏味的人,而有时候还有什么比一个乏味的人更可怕?很多东西都源于乏味。反之无论你多么艰难你都是一个自洽的人,给自己也给别人带来不同的人。特别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当他站在一个近乎无垠的位置上,别人看不到他,他能看到别人,那种满足感不是一个孩子能定义的,他已不是一个孩子。)

  在房上,有时也会被人发现:看,他上房了!你立刻躲避,消失,这也同样很有趣。你居高临下监视发现你的人,看他们激动、茫然的样子。因为空间不同,你们的某种关系也不同,在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种类似梦一样的权力,同时又是一种实际上的权力。你到了房顶,便意味着你获得了一种超越别人、观察别人的权力。房顶是现实的,又是非现实的,如此日常,又充满奥义。

  我一个人待在两个高高的有飞檐的房脊之间,谁也看不见我,连猫偶尔还有鸽子都回避我,我喜欢它们的回避,喜欢纯粹地一个人。我一个人面对强烈、温暖以至暴晒的阳光,享受着那种彻底的明亮的寂静,寂静与阳光让我如醉如痴。阳光如雨,似乎具有永恒性质。我看到许多更远的院子,更远的胡同,更远的街巷,放眼望去,那一格一格的青瓦,种种倾斜,院连着院,院中院,总是让我发呆、出神、忘我。我看到了炒菜、做饭、如厕、写作业、跳皮筋、追跑打闹——这些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也让我陌生,就仿佛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是的,我虽然在上面,但同时还在下面。

  我顺着电线杆子爬下来,一溜烟钻出小西南园胡同,然后像小动物一样跑回我们院,有时连喘息都不喘息就又上到房上,上到房上再大口喘。有时是我们一大帮孩子集体在房上野游,一大帮孩子通常走得更远,像一次房上的长征。因为人多动静大,难免被下面哪个院子的大人发现,会被骂死,甚至打将上来。但也正因为存在着这样的危险,也更吸引了孩子们一次次这么干。孩子的世界之所以和成年人世界不同,就在于超现实性,房顶世界刚好满足了这点。房顶在下面看通常是压抑的,同时也带来了超越性,就如同有遮挡就总是想要打破遮挡。房顶鼓励了孩子们一种东西:世界除了是你看到的样子,还有另外的样子;可以做你不能做的,一旦做了是那么新鲜有趣。因此我们这个世界得给孩子一点破坏的空间,否则,所有的孩子都会是同一个孩子。

  更重要的是,放眼望去,屋顶是一个另外的世界,上面不再有胡同、院门、道路,世界是一个完整世界

我的二十世纪

作者:宁肯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

  【内容简介】

  《我的二十世纪》是宁肯文集中的一本,是散文、随笔的合集,一共分成三辑。第一辑“北京:城与年”主要是以作家自身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描述了50后一代人的成长轨迹。第二辑“行者”主要是作家游历世界各地写下的文字。第三辑“肖像”是作家对文坛师友们交往的回忆文字。宁肯的散文随笔既恣肆汪洋又细腻深情,知识面广阔,扎根于北京话的叙述文字灵动且传神。 

  

【纠错】 【责任编辑:程立葳 】
阅读下一篇: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502112954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