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电信诈骗理财骗局常出现 来看骗局套路!
来源: 法制日报 2017-01-24

  遏制诈骗需强化源头治理

  社会公众应提高防范意识

  针对春节前诈骗现象多发的问题,连日来,各有关部门和相关媒体都发出了预警。

  尽管如此,不法分子依然未收敛,依然有人上当。春节前为何诈骗现象多发,又该如何防治?记者对此采访业内专家。

  除了电信网络诈骗和金融理财诈骗之外,近年来,媒体曝光的春节前形形色色的其他骗局也为数不少。比如发生在人们回家途中的,一种以接老乡为名的骗局。

  “不法分子也要过年,所以比较活跃。况且通常情况下,一般到了过年的时候,很多单位、公司都会发年终奖,包括很多农民工也是在过年的时候能拿到钱。不法分子就瞅准了这个机会,到处行骗。还有一点就是过年的时候,人们之间交往比较密切,包括借钱还钱之类的行为比较频繁,也容易让不法分子趁虚而入、浑水摸鱼。”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执行院长傅蔚冈说。

  “节前骗局高发的原因,首先是不法分子也得过年,觉得年前得骗点什么,这是一个作案规律。从受害人的角度来看,节前经济活动比较多,有很多人要么去银行取现金,要么刷卡消费,临近过年人们沉浸在喜悦的气氛中往往又会放松警惕,不法分子就觉得机会来了。此外,现在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比较多,也加大了监管执法的难度。”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说。

  面对春节前各类骗局,人们又该如何防范?

  “普通公众要相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馅饼。很多人之所以被骗,就是因为盲目相信有利可图、占一些便宜。春节期间,对一些陌生人的电话短信要加倍警惕,提高甄别能力。”傅蔚冈说。

  刘俊海认为,防范的关键在于看好“钱袋子”。“因为是诈骗,不是抢劫,所以很多公众确实对此防范心理有待提高。这些骗局可能出现在微博、微信上,也可能出现在大街上发的小广告,还有诈骗电话,甚至还有熟人介绍的骗局。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人们一定要淡定从容,看好‘钱袋子’,千万不要为了占小便宜而吃大亏,特别是老年人要重点防范。如果真的被骗,要及时报案,这不仅是自身维权的途径,也可以避免更多人上当受骗”。

  在《2016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中,还提到了虚假票务:骗子开设虚假的票务网站(包括飞机机票、火车票、轮船票等)实施欺诈,并提示,办理机票退、改签业务要找航空、铁路公司或购票商办理,不可轻信陌生短信、电话告知的方式办理。此外还有微信红包:主要是通过微信或微信群以返还红包、借钱、充话费、进群必须发红包等为借口,骗取受害者钱财,并提示,不要随意给陌生人发红包,需要交钱才能进入的群大部分是从事诈骗、赌博、色情等违法活动,此种群请不要进。

  为了有效应对春节前诈骗现象多发的问题,该采取哪些措施?

  “功夫还是在平时,要把相关工作做好。还要强化源头治理,比如保护好个人信息。”傅蔚冈说。

  刘俊海认为,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如报纸、电台、电视台、微信、手机短信、公共场所公益广告等各种方式,宣传预防诈骗的法律常识,多用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漫画、动画,效果可能更好。有关部门的打击工作要做到稳、准、狠,收到“处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不断提升诈骗的违法成本,降低诈骗的违法收益,让诈骗分子付出应有的代价。还要降低维权成本,提高维权收益,在追究刑事责任同时,不忘民事赔偿,提高执法机关公信力和公众对法律的认同度。

  “电信、工商等部门,也要与执法机关之间形成无缝对接、信息共享、快捷高效、跨地域、跨部门、跨产业、24小时全天候打击诈骗的合作机制。还要推动群防群治,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作用。”刘俊海认为,真正有效的长效机制就是协同共治。各个单位、企业都要加大防骗、识骗、反骗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力度。包括很多高校放假之前,也要给学生讲清楚,春节期间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电话、微信、短信,不要轻易给人汇钱。在目前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加大对于现代科技的运用,如云计算、大数据等,对各类诈骗进行数据搜集和分析,排查出诈骗案件的蛛丝马迹线索。比如骗子来自哪个地区、惯用手段是什么。(记者 杜晓 实习生 韩婕)

       上一页 1 2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相关链接
    热点推荐
    01016011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29459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