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别用恶搞毁了艺术
2018-01-29 08:42:29 来源: 人民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调侃经典作品、愚弄历史记忆,既超出了娱乐的边界,也亵渎了艺术的神圣

  伴着《黄河大合唱》的旋律,一群人一边吼着“年终奖,年终奖,我们在嚎叫,我们在嚎叫”,一边摇头晃脑故作癫狂,时而瞪大眼时而张大嘴,时而扭动屁股乱舞手臂……最近,一个“年终奖”版的《黄河大合唱》视频流传在网络上。低俗的歌词、夸张的表演,大多数观众看后不仅没有发出笑声甚至想“咆哮”:“怎么能这样糟蹋我们的经典歌曲!”

  恶搞式表演,在生活中时常可以看到。能逗乐别人固然好,但表演形式和内容本身并非没有底线。以恶搞经典作品的形式取乐观众,既不是传承经典,也绝非艺术再创作。《汉书·艺文志》中就提到了“哗众取宠”的问题,以浮夸的言行迎合观众,借此骗取信赖和支持,说白了就是一种对观众的欺骗。生活的确需要逗笑和欢笑,但一种表演能否达到逗笑别人的效果,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功力和水平。一位老艺术家提醒过,“歌词最容易写,歌词最不容易写好”。娱乐有娱乐的底线,严肃有严肃的必要,调侃经典作品、愚弄历史记忆,既超出了娱乐的边界也亵渎了艺术的神圣,根本无法传递会心的笑声。

  之所以说恶搞经典作品危害甚深,不仅因为恶搞本身的解构负能量很大,也在于“集体无意识”的破坏力量不容小觑。不可否认,恶搞在表演时可能激起一些廉价笑声。正因为解构和恶搞经典来得容易,博得的笑声也很廉价,所以表演形式容易被更多人模仿。有记者发现,恶搞《黄河大合唱》不仅堂而皇之出现在某些公司年会上,还出现在幼儿园、中学、大学等教育机构的晚会上,甚至登上了电视荧幕。嘻嘻哈哈一场看似无足轻重,但廉价笑声中所传播的,并不是什么娱乐精神或者欢笑氛围,而是价值的愈发虚无,道义的愈发破落。以无所谓的态度恶搞和篡改经典作品,会在温水煮青蛙中撕毁本应坚守和捍卫的道义底线、价值认同,从而拉低人们的审美品位,混淆正常的社会认知。由此而言,抵制恶搞和解构,人人都有责。

  历史不是一个什么都可以装的“空袋子”,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文艺作品,同样不是什么都可装的“空袋子”、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的“草稿纸”。《黄河大合唱》中所歌唱的,是八路军东渡黄河、饮马太行抗击日寇的坚定决心,是全民族觉醒、同日寇抗战到底的不屈精神,说它是“民族之魂”“不朽之作”毫不夸张。为图搞笑而篡改这一反映民族救亡之声的代表作,显然是一种对历史的亵渎、对民族精神的挥霍,与浑浑噩噩的“蓬间雀”何异?军人常常说,和平年代尤须警惕“和平积习”。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同样需要保持对历史冷漠病和虚无症等和平积习的警惕。

  “不懂自己出生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对待先辈们燃烧生命谱写的历史,抱持温情与敬意是最起码的要求。历史里不仅有先辈的奋斗,更维系着我辈的过去和未来;经典作品承载着的不仅是艺术创作的高峰,更有民族的兴衰和荣辱。尊重历史、尊重经典,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对未来的尊重。(李 斌

+1
【纠错】 责任编辑: 马若虎
相关新闻
  • 找准传统艺术在网络时代落点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传播,利用什么样的创新手段,传统艺术的核心价值不能变,“唱念做打”“一弦一柱”还是要有匠人的范儿。把握好这个度,才能让传统艺术的网络传播之路走得更顺畅。
    2017-04-07 09:22:52
  • 传承艺术才是最好的追忆
    日前, 93岁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 “范派”艺术创始人范瑞娟逝世。百年越剧,名家代出,给更多人以艺术的熏陶、美的享受,这才是对“化蝶而去”的艺术家最好的纪念。
    2017-02-22 08:52:49
  • 行为艺术别“只行为不艺术”
    如果你正在坐地铁,迎面一群年轻人脱下裤子,你会作何感想?一言以蔽之,行为艺术的目的是“艺术” ,手段是“行为” 。过度关注“行为” ,而没有“艺术” ,再花哨的手段也无济于事。
    2017-01-13 08:52:06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春意盎然
春意盎然
西安:十五到 元宵俏
西安:十五到 元宵俏
野外实战 磨砺“刀锋”
野外实战 磨砺“刀锋”
闹鱼灯 迎元宵
闹鱼灯 迎元宵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485112233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