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一周10个兴趣班 怎不怕爱成伤害
2017-10-26 08:22:49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最近,杭州一所小学五年级的老师给学生布置作文,写自己的“流水账”。有学生写道:每天不是上学就是兴趣班,一周排下来将近10个兴趣班,总觉得自己的人生受到了限制;上了那么多班,成绩只有中上等,在班级里不怎么和同学沟通;现在学校里的作业太多,每天都要做得很晚,爸爸妈妈总说我笨,好像把我看得一无是处,一想到这,就泪如雨下……

  星期三的素描,星期四的体育,星期五的阅读、奥数,星期六的英语、击剑,星期日的语文、数学、篮球……为孩子安排这么多的兴趣班,当然不是学校老师的问题,而是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在社会辅导班的诱导、促销下,花钱给孩子找来的或许是“麻烦”。

  诚言,每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对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都有一颗滚烫的爱心。然而,家长的爱给了孩子,有没有想过孩子是否接得住,是否承受得起。如果家长的爱无意间成了伤害,扼杀了这些孩子的本性和乐趣,或者扭曲、束缚了他们的人生,家长有没有自责,是不是仍然为自己错误的安排,感受到培养孩子的快乐呢?

  家长的安排,不是爱孩子,而是膨胀的自私。爱孩子,应该尊重孩子,体味孩子的甘苦,也应该懂得教育科学,以正确的方式,让孩子接受喜爱的个性化施教。而自私,则是把孩子视为自己人生成败的参照物,把自己未完成或完成不了的事寄希望于孩子。比如,家长没有考上大学,或者小时贪玩,现在产生了悔意,便想当然地给孩子加压。家长的自私,也与不能正确理解当下兴趣班、辅导班商业味过甚的社会大环境有关。

  家长有意及早开发孩子的智力,将孩子培养成复合多元、略胜一筹的人才,无可厚非,可是,环顾朋友圈里成功的同学、同事、朋友,有多少在学校里是成绩拔尖的?虽然就读著名高校或文凭高一些,在就业选择等方面占有不少优势,但学习是相伴终生的,后天成材、创业成功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身为家长,何必给本应快乐成长的孩子添加太多的烦扰呢?

  一周10个兴趣班,让小学生成了“最苦恼的人”,也给病态的教育诉求上了一课。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之后,几乎每隔几年,相关部门就会根据新形势出台相应减负政策。但课内减压、课外加压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据统计,2016年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辅导机构教师约700万至850万人。家长非理性地送孩子培训,满足了畸形的课外辅导业,无情地吞噬了孩子们休息、玩乐时间。

  这个不正常的现象,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和反思。(卞广春)

+1
【纠错】 责任编辑: 年巍
相关新闻
  • 别错过13亿人的“兴趣市场”
      与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及时匹配,企业才有可能收获消费者的信任,留住他们的心
    2016-09-19 08:47:05
  • 从入学时刻开始学会发现兴趣
    年轻人常为无法约束自己的兴趣而苦恼,因为好奇心指向的对象遍布各个领域。
    2017-09-13 08:56:14
  • 培训班成了兴趣的杀手
    长期强化训练,程式化思维,大量刷题,这一切可能带来高分,却不能培养学生对某个专业的真正兴趣。大量课外补习非但无助于专业兴趣的形成,反倒成了兴趣的杀手。
    2016-08-04 08:58:02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霜叶染红八达岭
霜叶染红八达岭
大熊猫享受秋日时光
大熊猫享受秋日时光
美丽中国丨红叶“醉”金秋
美丽中国丨红叶“醉”金秋
一周看天下
一周看天下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1111121857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