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妈妈回农村来解决农村儿童认知能力问题,目前来看,仍是一个沉重、甚至难以实现的方案。
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发展经济学家罗斯高的一个演讲文本突然走红网络。
这个讲稿里的大量数据引起了人们很大的惊恐:调查发现,逾半数受调查农村幼儿认知滞后,中国农村大约只有1/3的人口进入高中,而高中教育完成率低的原因,在于农村小学和0-3岁幼儿阶段教育出了问题。
罗斯高认为,中国农村孩子认知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留守儿童。其研究表明,在孩子0到3岁期间,如果妈妈在家,接受他们的培训,6个月上26次课,孩子的认知发展就完全正常。所以,他提出在0-3岁的时候,让母亲回到孩子身边,接受健康与养育的培训。
可是,这个结论怎么看怎么怪。为什么默认是“妈妈”?还有为什么不建议妈妈去更发达的城市,而是要让她们退回到农村?
结果,有人发现了原因。网友@Emma_on_the_Cloud找到了这篇讲演的英文原文,发现对比真的是很大:“原文中虽然明确指出primary caregivers(主要照顾者)多为祖母和母亲,但全文通篇包括调查问卷都只用parents(父母)和caregivers(监护人),并没有把母亲单独拎出来谈。论述部分几乎没有提到解决方案,结语谈了但都是集中在解决育儿信息差距……”
也就是说,罗斯高的调查没有给出方案,更没有提解决方式是让“妈妈留在农村陪孩子”;给小孩念书的责任,是家长,有爸爸有妈妈,可能还有爷爷奶奶,但并非妈妈。中文稿不知道是在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增加了很多想当然的“解决方案”。这里面的区别,非常大。
但这种解决方案,恰恰是不了解中国真正国情的。让妈妈回农村,目前来看,仍是一个沉重、甚至难以实现的方案。
中国的留守儿童问题很严重,解决之路也很崎岖:但唯独不包括把女性重新召回农村。农村母亲留在城市上班是一个经济选择问题,在当前阶段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现实下,让妈妈放弃工作回农村照顾孩子,并非理性选择。
姑且抛开经济因素,从教育观念来看,让妈妈回到农村也不是一个好选择。因为,与城市相比,农村育儿观念普遍落后,就算妈妈回到农村照顾孩子,也很少会像罗斯高所说的那样经常读书给孩子听。
与营养不良导致的农村儿童认知能力低下相比,农村女性地位显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很多贫困地区的农村女性地位较低,被传统的陋习所束缚,个人发展自主权严重缺失。与男性相比,仍处于弱势地位。一定程度上,这也是造就了很多最贫困地区孩子智力不足的重要原因。能离开这种地方,去城市里寻找自身价值,是对她们天性的解放。
很大程度上,贫困和重男轻女是农村孩子智力因素低下难以解决的深刻原因;不改变农村女性的地位,孩子的基因改善、教育水平提高,都是无稽之谈。(侯虹斌)
-
新“农村网红”让大家看到了真实的农村
农村“网红”不是“直播”乡村的野蛮、粗俗和落后,而是最大限度地还原乡村生活。2017-09-01 10:39:46
-
“直播农村生活”价值实现渠道理应多元化
虽然“直播农村生活”难以一直在网络直播领域笑傲江湖,但这种求新求变的价值追求却值得肯定。2017-08-31 08:31:37
-
激活农村志愿者的内生力量
加速农村志愿者队伍建设,既可弥补农村人才之不足,增加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还能提升农村治理的现代化能力与水平。2017-08-21 08:45:18

-
耶鲁大学教授:中国教育不转型,大多数孩子只能卖苦力
2017-09-19 08:40:16
-
一种反向思考,中国大城市的人口真的还不够多
2017-09-19 08:40:16
-
为什么极优秀的中国学子到国外脱颖而出的非常少?
2017-09-19 08:40:16
-
雷曼破产九周年:全球金融监管放松需要三思而后行
2017-09-18 08:39:04
-
梁建章:东北最需要的是“产人”政策
2017-09-18 08: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