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好的生活总要仰仗情感
2017-07-09 09:08:2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听说“少女诗人”微软小冰学会了新技能,看图写诗。她的“父亲”、微软工程院的李笛说,人工智能小冰不是要替代人类写诗,“很多时候话到嘴边说不出来,想抒发感情的时候找不到词句”,这时候,小冰可能可以帮到你。我随手扔了张图给小冰,得到的作品很是后现代,比方这句,“说是冰冷的风/却阵阵波动我的心弦了/这是人类的弱点吗”。我也不确定,她是否帮到了我。

  人们默认人工智能不懂感情,提起那只会下棋的AI,讲的最多的金句是“柯洁输了会哭,但阿尔法狗赢了却不会笑”,可现在,人类又试图借助人工智能表达情感。有点意思。这是人类的弱点吗?

  写诗的AI“少女”,学习过519个诗人的所有作品,可以说是相当勤奋了。她掌握的词汇和语句,皆脱胎于成熟诗作,都挺高级的,但自己上手“创作”起来,多少为赋新词强说愁,稚气一下子就漏出来了。这倒像极了人类世界早熟的孩子。人类早熟的孩子和小冰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世界,而不仅仅是抽象的诗句。

  有些故事毫无诗意,还残酷见血。比如下面这两个。

  广州东涌镇,刚刚18岁的姑娘小马懵了。她生下了一个男孩,可是一想到自己没结婚、没工作、也没积蓄,她就慌了,于是叫来男朋友,可他更慌。男友比她还小,而且不是孩子的父亲。

  这真不是一个故事,而是广州南沙区法院最近公开审理的一个案件。案子里这对慌了神的小情侣把新生儿装进纸箱,搁到垃圾桶旁边。孩子被当作垃圾运走了,被找到的时候已经断了气。这个男婴在世上存活了仅仅两个小时。他可能还不懂得什么叫痛苦,就死去了。

  他的母亲,母亲年轻的男友,显然也没有考虑过他会不会痛苦。寒冬的天气里,凌晨五六点钟,孩子刚出生,裸着身子,就被他们抛弃在了室外。

  法律惩罚得了他们的罪行,可挽不回他们酿出的悲剧。

  山东济南,13岁的男孩亮亮进了重症监护室。他喝了五瓶白酒,每瓶二两。那天他和小伙伴聚餐,庆祝小学毕业。酒不是从饭店买的,但周围的商店谁也不承认卖给孩子酒。所幸孩子救过来了。这个结果让事情更像一场闹剧,但悲剧的底色仍旧若隐若现。

  这两个故事中的主角,严格来说都是孩子,但他们都迫不及待想要偷尝成年世界的禁果。

  尼尔·波兹曼把这样的现象称为“童年的消逝”。他将之归咎于电视媒体的兴起,在直白的图像和语言中,成年人的知识触手可及。成年和儿童的界限变得模糊,孩子越来越“成熟”。如果秀兰邓波儿活跃在电视时代,她可能会唱摇滚,穿着成人式样的衣服,谈一个男朋友,说着带有性暗示的台词。

  早两年,直播平台上,看起来只有十岁左右的男孩抽着烟,说着荤段子,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小网红。波兹曼大概想不到,他当年对邓波儿的大胆假设,会以这样粗鄙的方式,降落在社交媒体时代的中国。

  童年依旧在消逝,而且在信息如蘑菇云般爆炸的今日,消逝得可能更快。但这又并不意味着,孩子更早走向成熟。孩子可以轻易窥见成年人的世界,早早地模仿他们的行为,抽烟喝酒讲荤话,猎奇容易,敬畏之心却不那么容易习得。

  那个抛弃孩子的年轻母亲未见得有多残忍,她和小男友表现出来的更多是麻木,仿佛对生命毫无感知,更遑论责任。这种麻木在很多同类新闻里都能看到:十五岁的少女,在三个男子的陪同下当街产子,旋即抛弃,整个过程只有十二分钟;十六岁的姑娘,把刚生下的孩子扔在厕所窗台就跑了。

  暴露在诱惑当中,情感却是麻木的,完全不能评估伤害,出了意外又几乎找不到救济的路径。这般早逝的童年,危机四伏。

  世界总是充满诱惑的,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伤害,国内外的社会制度历史给出了很多范例。有制度兜底,小屁孩儿大概不会那么容易买到酒,未婚怀孕的少女也不至于不知道拿孩子怎么办。不过有些东西,制度或许穿透不了。比方讲,急切踏入成年世界的孩子,往往缺少爱和温暖,他们不知分寸,情感麻木,极有可能是因为得到的关怀太少。

  有什么办法呢?除了教育和陪伴,可能真没什么办法拯救偏轨的童年。这或许就是人类的弱点,好的生活,总要仰仗情感,缺了温度,生命总无法平衡。调教孩子,比调教小冰,微妙复杂多了。(张静雯)

+1
【纠错】 责任编辑: 李洁琼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海上·蛟龙
    海上·蛟龙
    北京共享单车电子围栏上线
    北京共享单车电子围栏上线
    梦幻海底“美人鱼”
    梦幻海底“美人鱼”
    夏日葵花引游人
    夏日葵花引游人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4861121288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