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为什么海德格尔在中国持续走红
2018-01-20 07:55:01 来源: 文汇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改革开放已40年,回望过去,汉语学界请来过诸多西方哲人,其中的多数人在被我们热情礼遇一番后,就逐渐冷落直至遗忘。但是,海德格尔是为数不多的例外之一,“对这位德国哲人,我们至今热爱如初。”刘小枫在这本《海德格尔与中国》的弁言中如是说道。这种持续40年的热爱对中国学界来说意味着什么?有必要思考,“海德格尔给中国思想带来的是怎样的历史时刻,因为这个问题关乎中国的未来读书人的心性品质。”

  刘小枫在书里首先回顾了海德格尔“到中国”的历程。1960年初,北京大学哲学系受命编译《存在主义哲学》文集,其中有海德格尔著述的首次中译。但是那个年代,偌大的中国没有人会去读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到了中国等于没到。要等到改革开放时期,海德格尔随即受到关注。但是,为什么他会持续受到关注,这并不容易解释。

  拿萨特作一个对比吧。1986年底,北京三联书店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推出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译本,次年年底推出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时洛阳纸贵。但如今还有谁在读萨特?刘小枫幽默地形容“萨特逐渐被冷落,只好怏怏而回,而海德格尔,我们真心诚意打扫自己的房间,甚至腾出卧室,让他住下。”因为我们深切地感到,能给中国思想带来历史性转机的西方哲人,非海德格尔莫属。

  究竟是哪些理论秉性让海德格尔与中国学人如此一见如故?据说,海德格尔的哲学骨子里太像我们的古代哲学。何况,海德格尔自己也说过,他早就心仪中国古老的智慧书《道德经》。但也可能,是我们还没好好认清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危险特质?对海德格尔的持续迷恋,是一种“迷人的危险”。“宁可跟随施特劳斯犯错,也不跟随海德格尔一起正确!”刘小枫的这句话被印在书腰上,有掷地有声的意味。

  这本《海德格尔与中国》是刘小枫多年来思考上述问题的一部总结之作。作者以读书札记的形式,细致地揭示出埋藏在海德格尔思想脉络深处的历史主义根基。刘小枫认为,倘若中国思想要有真正的历史性转机,就不得不严肃地重新审视海德格尔。(小 愚)

+1
【纠错】 责任编辑: 刘星星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春意盎然
春意盎然
西安:十五到 元宵俏
西安:十五到 元宵俏
野外实战 磨砺“刀锋”
野外实战 磨砺“刀锋”
闹鱼灯 迎元宵
闹鱼灯 迎元宵

01016021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29790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