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童书过度“炫技”容易适得其反
2017-11-21 08:43:37 来源: 文汇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00后”“10后”往往被称为“触屏一代”,有人说这是被电子产品喂养的一代人,似乎生来就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无师自通,会扫二维码,对影像动画交互有着天然的熟悉。这股新技术浪潮也成为童书市场不容忽视的现象。11月17日开幕的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现场,多家出版机构展位书架上,都陈列展示了AR技术图书、影音多媒体童书、3D立体玩具书、多维立体发声童书等,吸引了不少家长和孩子驻足观看。

  新技术加持,就能让童书“如虎添翼”? 记者采访了多名资深童书出版界人士、作家,他们谈到,“新媒体童书”以声光电的面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孩子与科技元素场景的交融。“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这一领域仍处于开发摸索阶段,科技更适合作为增强阅读和学习趣味的辅助手段,儿童学习方式的核心和基础并没有改变。”海豚传媒总裁夏顺华观察到,专注读书的过程本身就是“沉浸”式的,标榜“沉浸”的多媒体互动童书应精准匹配故事内容,增强阅读体验而不是干扰打断注意力;多媒体呈现需图书质量过硬,不能只是单纯炫技“附赠”一项影音功能,而忽略了对内容本身的把控,这样容易适得其反,难以找到解开孩子心灵的密码。

  警惕跟风,交互式童书应当符合孩子的认知需求

  上海童书展昨天公布的尼尔森数据、北京开卷报告显示,当下青少年的阅读图景中,电影、网络游戏、音乐等形式正和图书一起,“争夺”孩子的注意力,新媒体童书所占市场份额在缓慢稳定增长。有专家提醒,新技术开发应用要警惕一窝蜂跟风,声光电的互动应用,并非适合所有的童书类别。

  以AR图书为例,这种增强现实技术可以生成逼真的视、听、触、动等感觉的虚拟环境,读者通过传感设备,眼前会“跳”出栩栩如生的形象。但是,AR并非万能,就拿数学学习为例,从背儿歌似的口头数数,到对着实物点数,再到对整体部分有概念,仅五岁前就分为多个阶段。如果过早把适合形象表达的AR技术引入数学教育,反而会适得其反。

  中信出版集团常务副总裁卢俊告诉记者,重要的是加强技术应用与童书题材、孩子认知水平的契合度。从童书市场的成熟实践来看,视觉增强技术较多应用于需要引入形象思维的主题;点读和有声辅助功能,则相对更适合诵读和抽象思维类别。比如,国外相对成体系的“科学跑出来系列”包括深海动物、太空、龙卷风等主题,聚焦四五岁左右儿童的求知欲求,为抽象思维相对缺乏的孩子输送直观画面———几句话难以解释清楚的太阳系公转自转、日食月食等知识,借助3D生动呈现,往往更便于小读者理解。传统故事题材也可以从纸上故事“穿越”到身临其境的互动中,比如《AR中国经典故事:花木兰》,就配有动画、音效、涂色等复合阅读体验,适合学龄孩子延伸阅读。

  别忽略了纸质书在互动性与深度思考上的优势

  不依赖声光电,纸质童书本身的巨大潜力,也在被重新发掘。在巴亚桥童书负责人黄晓燕看来,深度思考、逻辑训练、抽象能力等要素,都是纸质书进阶阅读所具有的优势,这种文本精读的理性训练,往往是直观感性影像所难以替代的;此外,纸质书本身也可以借助巧妙创意达到深度交互的情境感。

  正如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与金波在童书展论坛上谈到,好的童书,无论借助何种载体,审美品位和格调不能丢,创意与内容要咬合精准,才能真正打动孩子。比如“经典名著纸偶剧场”系列童书就采用名著+折纸模式,将故事情节与折纸融合,搭建出一座“纸上剧场”,小读者可以手持折纸角色排演纸偶剧。“魔术老虎智慧童话系列”则让孩子在阅读中代入魔术师角色。这些体验往往能在合上童书之后,带给孩子更多的思考和回味。

  “高度竞争的童书市场,对新媒体技术傍身的图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仅仅是加载花里胡哨的噱头,很难得到读者的持久信任。”中国绘本作家郝广才与日本同行五味太郎交流时发现,低龄孩子若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电子智能设备并没有太大的依赖性,这也提醒不少出版机构,新技术应用要成为“加分点”,最考验的还是图书内容本身的深耕。(许旸)

+1
【纠错】 责任编辑: 林平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休斯敦举办街画节为听障儿童筹款
休斯敦举办街画节为听障儿童筹款
和平方舟医院船时隔七年再访坦桑尼亚
和平方舟医院船时隔七年再访坦桑尼亚
“圣诞老人”来赛跑
“圣诞老人”来赛跑
高交会上体验5G未来时代
高交会上体验5G未来时代

01016021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29745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