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明代“神路”消失记
2017-05-28 07:50:41 来源: 北京晚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明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对明初以来的礼制祭坛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废弃了合祭天地的天地坛(又名大祀殿),新建了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崇雩(音同于)坛。每坛都配建有“神路”和神路前牌坊。所谓神路,指的是高等级祭祀建筑的前导部分,位于祭祀建筑之外,如明十三陵前有排列石象生的神路,前端为五间石牌坊;东岳庙前的神路,前端设三间琉璃牌坊,“神路街”的得名即由此而来,且一直沿用到今天。牌坊则是街道的标识,正式名称为“坊”,民间和工匠俗称为“牌楼”。有一种说法,柱上有“楼”(屋顶)的称牌楼,无“楼”的称牌坊。其实不然,如北京有“西单牌楼”,但它的正名是“瞻云坊”;府学胡同的两座牌楼额题为“育贤坊”和“教忠坊”。正式文书中只有某某坊,而无某某牌楼之名。明代各坛的神路,大多是两侧有墙的一个夹道,名为“街”,其位置在坛外,因地而异,不一定正对坛门。然而,不无遗憾的是,明嘉靖时新建五坛的标配神路如今只剩下地坛西门外的通道和重建的“广厚街”牌坊这一点记忆了……

  天坛“神路”是何时消失的?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规制,拆元代祭天圜丘,新建大祀殿(又名天地坛)合祭天、地。嘉靖九年(1530年)重订礼制,改为分祭,废弃了大祀殿(后改建为大享殿),在其南面新建圜丘祭天,嘉靖十三年(1534年)正式命名“天坛”,但祭祀祝文仍用“圜丘”。在明万历《大明会典》的“圜丘总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天坛外面为方形围墙,设南、北、东、西四门,正(南)门名昭亨门。北墙在皇穹宇弧线的位置,总占地810亩。西、南两面墙外有一条御路,南御路的西端有一座二柱牌坊,坊后(东)即为神路,至昭亨门北折,进入天坛。因为当时天坛尚无外坛墙,这条神路位于坛外,名圜丘坛街,符合路在坛外之制。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修建外坛墙,这条神路进入坛内,从而失去了神路“街”的意义。至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全面改造天坛,在《大清会典》中只说“昭亨门外东西石坊各一”,而不提神路。西坊即明代的神路街坊,东面的石坊则另有功能。原来嘉靖十一年(1532年)在天坛墙外的东南角建了一座崇雩坛,为祈免水旱灾害的祭坛,但只在十七年和二十二年祭过两次,以后不再使用,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拆除。这座东牌坊就是崇雩坛前的神路坊。清雍正四年(1726年)重编的《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图中,绘出了天坛、崇雩坛和牌坊的相对位置,神路贯通两坊,由于坊门向西坛门向南,所以坊后的神路很短。

  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中,却不见了这两座牌坊和其间的神路。究其原因,最大的可能是乾隆十四年开始全面改造天坛,当时距明代牌坊建成已有200余年,东西两坊形制也不一致,还可能是木构,已经朽坏,加之嘉靖二十四年修筑外坛墙,神路失去了原来的礼制意义,而乾隆皇帝又是一位非常讲求建筑形式美的帝王,所以借改造天坛之机拆去它们另建石质新坊。在清嘉庆版的《大清会典》图中,两座石坊东西对称,成为昭亨门外的礼仪性牌坊,从此,明代天坛、崇雩坛神路和牌坊的礼制功能便消失了。绘制《京城全图》时新坊尚未建成,至乾隆十八年天坛改造才完成,所以十五年的图中未绘。

  1948年,国民党北平守军拆去外坛南墙,在内外坛墙之间修筑飞机跑道,神路和牌坊彻底消失。上世纪60年代在这里建造了大批住宅楼,即现在的天坛南里。原来内坛的昭亨门成为现在的天坛南门,在一定意义上恢复了明嘉靖九年的格局。

  地坛神路为什么变短了?

  明嘉靖九年定制天地分祭,在安定门外择地新建祭地之坛。地坛古名“方泽”,此次新坛正式命名为“地坛”,其南北方向为北偏西约2°。新天坛的定位是依原有大祀殿(天地坛)中轴线南延,其方位是“真北”,即以北斗定位南北,而地坛和同时建造的朝日、夕月二坛则改为 “正北”,即以磁针定位南北。

  地坛占地呈正方形,以符合“地方”之义,外坛墙每面200丈,占地616亩,小于天坛;内坛墙每面144丈,占地320亩。正门向西,正对坛门为神路。神路两侧以夹墙封闭,前端有木牌坊三间,额书“泰折街”。清代定地坛祭礼为大祀级,与天坛一致。乾隆十四至十五年(1749-1750年)与天坛同时升级改造,重建了牌坊,加大尺度,神路更名为“广厚街”。

  北京城内的礼仪牌坊,只有国门正阳门外护城河上“正阳桥”前面的牌坊是五间(民间称为五牌楼)。其他很高等级的殿堂如大高玄殿、景山寿皇殿、雍和宫等都是三间。“广厚街”牌坊虽然其形制也依规定为三间,但尺度则大大超过其他牌坊,是皇都礼制牌坊中最大的一座。天坛祭天,天为阳,所有建筑的尺寸都用“阳”数,即奇数;地坛祭地,地为阴,所有建筑的尺寸都用“阴”数,即偶数。这座牌坊和神路的尺寸也遵循这一规制。

  广厚街牌坊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仍然保存完好,1925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书中登载了一张它的照片,特别指出它是“高大牌楼”。1953年前后拆除。

  1989年为迎接在北京举行亚洲运动会进行市容整饬,决定在通往场馆的主街安定门外大街上恢复这座牌坊,使它成为一处景观亮点。经过考古发掘,找到了保存完好的柱基石,因而确定了它的准确位置和平面尺寸。经实测,三间通面阔为22.96米,折合清尺7丈1尺8寸,其中明间8.51米,折合清尺2丈6尺6寸,次间7.23米,折合2丈2尺6寸,都是阴(偶)数。立面外观依照老照片与实测平面尺寸按比例推测,均采用清尺偶数。这座牌坊建于清乾隆年间,它的明间尺寸甚至比皇宫主殿太和殿的明间2丈6尺5寸还大了1寸。

  重建后的牌坊对原状有两处改动。一处是由于新牌坊梁柱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柱基较深,如位在原址,势必要破坏保存完好的原有石柱基,为了保存地下文物,决定新牌坊后(东)移约3米。当然通过技术措施,也可以不动地下文物在原址重建,但必须增加不少费用,又延长了规定时限。东移后与原神路长度相比减了约1.3%,在景观视觉效果方面并没有多少差别,所以决定后移。另一处的改动是,原牌坊正面额题为“广厚街”,为了临街对外标识醒目,改为“地坛”(原无此名),把“广厚街”放到背(东)面。坊后神路原长72丈,约230米,牌坊移位后便不足此数,原宽9.16米,折合2丈8尺,拆除夹墙后,成为两侧有绿化带的宽阔通道,位置依旧,但已不是原来的形制。

  朝日坛和夕月坛“神路”原在何处?

  明嘉靖九年(1530年),以“日月临照,其功甚大”为由,建朝日、夕月二坛。二坛都用中祀礼,是低于天坛和地坛的次等礼制建筑。

  朝日坛选址在朝阳门外一位官员的私邸,占地93亩(阳数),皇帝每三年春分日在此亲祭“大明之神”。正门向西,朝东拜祭,神路在坛外西北方,向南有御路,折向东进入北天门后通向具服殿。神路北端入口有牌坊三间,正面额题“神路街”,清代改为“景升街”。

  夕月坛选址在阜成门外驴市附近,占地54亩(阴数),皇帝每三年秋分日在此亲祭“夜明之神”。正门向东,朝西拜祭,神路在坛外东北方,向南有御路,折向西进入北天门后通向具服殿。神路北端入口有牌坊三间,正面额题“神路街”,清代改为“光恒街”。

  两坛的神路和牌坊在民国初年均毁弃无存,他们的尺度只能按照《大清会典》图中神路与坛墙的比例,折合至现代地形图测算。得出朝日坛“景升街”长约87.5米,折合清尺约27丈,宽约12.5米,折合清尺3.9丈,都是阳(奇)数;夕月坛光恒街长约36.8米,折合清尺约11丈6尺,宽约11米,折合清尺约3丈4尺,都是阴(偶)数。神路废弃以后,朝日坛神路成了摊贩市场,即今天的朝外市场街;夕月坛神路进入南礼士(驴市)路,两条神路全部消失。

  (王世仁,本文作者系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志艳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苗岭晨曦
    苗岭晨曦
    “五彩梯田”美如画
    “五彩梯田”美如画
    云南普洱现"会走路的树叶" 专家:为珍稀竹节虫
    云南普洱现"会走路的树叶" 专家:为珍稀竹节虫
    手指角力赛
    手指角力赛
    
    010160210000000000000000011100591296017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