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朵花开需要很多耐心和微笑
来源: 新华网 2017-01-18

(本文摘自《等一朵花开》,林帝浣著,北京联合出版社)

  【故乡的黄花鱼】

  南海边的乡下,盛产海鲜。

  从小家里穷,生活艰难,经常吃不上饭,只能用海鲜和红薯将就着充饥。这黄花鱼,就是常见海产的一种,身材秀美,腹部金黄,看起来就十分诱人。少油慢火略微煎一下,再用些水煨一会儿,下点儿豆酱和蒜苗,吃起来的鲜味有如奶油。汁也是金黄色的,十分鲜美。肉嫩皮香,可以连骨头都不放过。吃到最后,还能在鱼头里吃出一块光滑坚硬的小石头,所以在乡下黄花鱼也叫“石头鱼”。在海鱼里面,要论肉嫩汤浓,没有比黄花鱼更妙的了。

  现在也有许多人工养殖的,味道淡薄肉质稀软,远远吃不出野生那种海浪声声的浪漫气息。其实一条黄花鱼里,最美味的还是被煎得微黄的薄薄的那层鱼皮,入口似乎快要融化,让万千味蕾突然开启最细微的敏锐,那种满足感难以形容。

  【春笋与咸肉的惊艳邂逅】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这同样是咸肉和春笋的缘分。

  过年时杀了家里养的猪,最好的那几刀五花肉没舍得吃,挂在屋檐下。天气晴暖的时候拿出来晒晒,夕阳黄昏时再收回去,如此漫长的一年半载,一块好咸肉终于功德圆满地完成了。

  然而一夜春风来,屋后的笋子,一宿便蹿出半米,如青春期的青涩疯狂。

  于是鲜脆清甜的春笋,厚腴绵长的咸肉,小火慢炖,水乳交融,宛如热烈疯狂的忘年恋,成就一锅浓郁沁香的腌笃鲜,宛如舌尖上刮过的阵阵春风。

  最好的重逢,是你刚长成,我还没老。在沸腾的尘世中,我们偶然相遇,宛如前生屋檐下归来的燕子,和雨后竹林深处的清风。

  【桑葚】

  小时候有段时间沉迷于园艺,整天研究各种播种、扦插、嫁接技术,连促进染色体增倍的秋水仙碱都研究上了,好在后来迷途知返,不然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园艺师小林。

  那时后院里,有一棵桑树,一直被我当作扦插嫁接的实验品,把整个院子插得长满了小桑树,所以对这种中国最传统的植物,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

  初夏时节,桑树就会挂满红得发黑的桑葚果。每次吃桑葚,都是开始很快乐,最后很痛苦,不光把牙齿染得红黑,吃完后牙齿会彻底酸倒,吃块豆腐都会牙疼,好痛苦。

  【桃】

  说起桃花,现在大家想到的多数是桃花运。但在中国古代,桃花一直具有吉祥如意和辟邪正气的象征意义,魏晋以前,桃花可以算中国的国花,受到最广泛的热爱。

  隋唐以后,最受欢迎的花才慢慢成了牡丹和近世的梅兰。桃花因为开得绚丽热烈,渐带轻佻妖艳之意,成为男女之事的寓称,但其中的多福多寿寓意倒是未变,北方给老人祝寿,硕大的寿桃面点,总要摆在宴席上最重要的位置。

  大理有一种土产的酒,叫桃花酿,以野生桃花瓣、青稞酒、蜂蜜和冰糖酿之,在大理古城酒肆旅店到处摆卖,深受文艺男女青年的喜爱。喝起来微酸带甜,不太有酒味,但相当上头,倒是跟大理这座城市的气质甚为相搭。

  三月,桃花开时,正值鳜鱼肥美。

  经过漫长冬季的蛰伏,开春气温回升,水族们摄食旺盛,又到了繁殖的季节,正是体硕膘肥之时。

  因为有了诗,桃花季的鳜鱼当然更为著名。鳜鱼性情凶猛,肉质爽脆鲜嫩无骨刺,最常见的做法是清蒸。由于肉比较紧致结实,淮扬菜里显刀工的“松鼠鱼”,常用的也是鳜鱼,此外红烧、水煮也相当不错。

  当然最奇葩的吃法是徽州的臭鳜鱼。去徽州时几乎是每顿必点,但臭鳜鱼也有很多不同风格的臭法,每家做起来口味都不一样,上佳的是闻起来气味浓烈,吃起来肉质鲜嫩而浓香,毫无臭味的为上品。

  【宋词】

  小时候很喜欢宋词,在中学期间,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把图书馆里的《全宋词》全借回来,一口气看完。

  虽然是囫囵吞枣,写作文时也隐约有了些婉约派的意思。

  一去好多年,什么唐诗宋词,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只是偶尔刷一些资深文艺青年的朋友圈,还能看到冒出一两句熟悉的,心里会一跳。

  中文的魔力,被推到极致的,也只有这些残碎的句子了。

  中国的文化深处,不在那些华丽的符号、精美的手作,却在几个简单中文字的排列组合,让我们瞬间被击中,内心为之一震。

  缅怀曾读过的宋词,也不过是在缅怀那些曾附丽在长短句里的幻梦和再也回不去的青春。

  【如梦令】

  虽然喜爱宋词,但能全背下来的,大概也没几首。

  一首好词,能被记住的,大概也就是那么几句,用今天的流行语来说叫“金句”。这些可以用来洗脑的金句,也就构成了所谓的文化功底。

  宋词有长有短,尤其南宋以后,像周邦彦、姜夔那些,简直是在写一篇抒情散文,大概是当时酒席比较漫长的缘故,伴奏歌曲也被编得越来越长,而且还很喜欢引用典故,不是低学历人能听懂的。

  当场听不懂的,也不能像今天能立刻悄悄上网搜一下,即刻露出马脚,下次也就不会再被邀请来喝酒了。

  临时考试是很痛苦的,所以我们最后还是会喜欢那些短的、像说话一样的词。

  这种短词通常被叫作小令,小令里我最喜欢的名字是“如梦令”。如梦令很短,只有三十多个字,而其中相信大部分人都能背出来的就是李清照这首《常记溪亭日暮》。

  喝醉了酒划船,撞到荷塘里,把里面的鸟都吓跑了。这么简单的一首叙事词,却会被这么多人记得,当然不是因为它的内容,而是因为如梦令里三十三个字所形成的朗诵节奏,就像洗脑神曲一样,读过就不会轻易忘掉。

  “如梦令”这个题目当然也加分不少,喝醉了就做梦,本也是常事,但鸥鹭像梦境一样被惊飞了,是一件多么美好忧伤的事,这首小令也就由此境界高了起来。

  说起李清照,也是挺惨的事。本是个白富美,嫁与高富帅老公,两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谁知道碰到打仗,老公去世了,她逃难到南方,又被骗财骗色,下半辈子孤苦伶仃,老无所依。然而却能写一手好词。

  回看宋词的历史,是很符合“诗穷而后工”这句话的。大概能写得好的,普遍都是之前很富后来很穷的,比如国灭投降后被关起来的南唐后主李煜,被一路踢踢踢踢到海南去摘椰子的苏东坡,空有一身好武功却去种树的辛弃疾,都不是太得意的人。就连大才子宋徽宗赵佶,唯一被选入《宋词三百首》的,还是被金兵抓住押到北方泥井关押的路上,看见驿馆的杏花开了写的,“和梦也新来不做”,真是悲凉至极。

  大概是一直比较富的那些人,虽然有才华,但都忙着赶饭局喝花酒纳小妾去了吧,有空归有空,却再难感人了。

  当然,穷也未必能写出好词,穷有时就只是穷,别想多了。

  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这首《如梦令》,写得很欢乐,其实已经是老去时,在回想当年的美丽往事了,那个场景常常被记得,那场醉酒也很美好,然而回忆起来,却带着无限的伤感。

  唯有伤感,才是可以动人的。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相关链接
    热点推荐
    010160210000000000000000011100591294491701